施一公 |
阿龙-切哈 |
Thoma R.Gingeras |
段崇智 |
6月10日上午,第十二届生物产业大会的高层论坛中,由大会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张先恩担任主持,四位著名学者现场发表主旨演讲,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段崇智以及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功能基因组学主任托马斯·金格拉斯(Thomas R.Gingeras),共话发展趋势、共享前沿技术、共论生物伦理,为生物产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施一公:留住人才,未来可期
施一公回顾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自2008年国家决定的重大新药创制以来,国家针对十种重大新药来布局,寄予中国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厚望,而事实也相差无几“过去一年等于是在2008年之前11年的改变,大家可以用数量级的改变来形容中国医药产业的进步。随之有一批新的中小型创新医药公司在中国雨后春笋,确实发展非常快。”
同时,施一公看到了新药创新背后人才的力量,好的是“从2008年以来,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我们有7000人回国,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不足的是“我们的数量已经突破了,其实我们的质量还亟待提高质量的提高,当然还看环境”。
他认为“让我们海外的顶尖科学家、最优秀的青年人能够义无反顾地回来,能够安安心心地工作,能够很好地发展,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切实问题。”
阿龙·切哈诺沃:个性化医疗变革,挑战与收益并存
在阿龙·切哈诺沃看来,医学创新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题,伴随而来的科研投资、知识产权的保护、医学伦理等问题将需要人们更多的思考。正如他所说的“我们有很多障碍,有些障碍是技术层面的,但还有更多的障碍是非技术层面的。”
在高层论坛上,阿龙·切哈诺沃还与大家分享蛋白质的破坏机制与其潜在的巨大市场,他认为“实际上我们看到整个发展的轨迹一直是可以走到2030年,整个市场可能会高达500亿美元之多,但实际上现在我们只不过是发现了一个生物上的机制,然后就可以利用它来治疗癌症或者一系列的其他的病症。转化医学的商业化,我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实际上科学是有好的和坏的。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把投资投入到好的人才上、好的研究成果上,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发现,致力于发展未来的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Thomas R.Gingeras:基因组数据助力精准医疗
Thoma R.Gingeras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在DNA、基因芯片等各方面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改变了整个基因组学的面貌。“所以这可能能够让我们去更好地了解这里面哪些是促进了疾病的进展、有哪些要素使得有同样类型基因的病人却处在不同的疾病阶段以及背后疾病加速的原因在哪里,这恐怕就是我们评估外显性的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够让医生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这可能是我们的表现基因组的价值。”
另外,他认为,不少公司实际上希望为健康个体提供基因测序服务,通过对健康个体的基因测序,消费者可以得知自己的家庭谱系以及基因特点,而对于科研来说,获取的健康个体的基因测序数据是具有价值的。
段崇智:再生医学领域,创新具有发展性
段崇智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国际知名生物医学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涵盖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干细胞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再生医学、3D打印以及组织晶片技术等多个范畴。
段崇智教授以常见的骨关节炎为例,讲述了再生手术的“天时地利人和”组织工程需求。而在科技创新领域,他认为“再生医学是一个跨领域的、国际性的研究,在创新方面是非常有发展的。”此外,优良的科创环境也十分重要“香港最近的特首对创新科技非常支持,也对所有的大学都说我们要支持创新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个就是生物医学。中央政府也对大湾区的创新科技非常重视,这也是去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