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熊伟)九曲黄河水流至贺兰山脚下,而后调头向北,孕育出宁夏这一片沃土。
仲夏时节,泛一叶轻舟,沿黄河而下,但见翡翠般的绿叶间点缀着亮红的果子,这便是药食同源的珍品——枸杞。看到枸杞,便到了宁夏。
6月25日~28日,百家媒体宁夏枸杞行记者走进宁夏,走近枸杞。
宁夏现有枸杞种植面积100万亩,年综合产值130亿元。全区良种覆盖率95%以上,已建成了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枸杞种质资源圃,扶持培育了枸杞生产、加工、流通经营主体730余家。2019年1-5月,宁夏枸杞出口货值9179万元,占全国枸杞出口总值的38.3%,全国第一。
春风微微孕天精,夏花盈盈长生草,秋枝累累果子红,冬雪飘飘生地骨。这是从一年四季看“枸杞全身都是宝”的生动诠释。
小小的枸杞凝聚和传承了宁夏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最宝贵的现实财富。
工业旅游新形式助推枸杞产业
宁夏旅游资源独特,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除了优美壮阔的自然风光外,因枸杞带动的工业旅游正在这片土地蓬勃兴起。
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通过组织消费者参观工厂、展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规范化管理,从而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中卫市中宁县是宁夏枸杞核心产区。红柳沟,曾经是杂草丛生、沙土横陈的不毛之地,如今却已成为宁夏枸杞龙头企业玺赞枸杞庄园的枸杞种植基地和生态旅游“车间”。玺赞庄园占地面积13000亩,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望不到边际。“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面积的枸杞种植规模。”来庄园参观的游客说到。
每年的6月,“枸杞采摘节”让这座庄园变得分外热闹。来自枸杞行业的专家、媒体、游客齐聚在万亩枸杞庄园,在满是翠绿的枸杞树地里寻一颗晶莹剔透的红枸杞,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再来到紧邻基地、与基地浑然一体的枸杞加工区。游客和消费者看到的是观枸杞从鲜果到干果、枸杞系列产品的生产过程,聆听着枸杞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和产品特色。
从田间到车间,在零距离体验中追寻宁夏枸杞四千年的历史和发展脉络。通过采摘、参观等工业旅游形式,让红动千年的宁夏枸杞的瞬间“鲜活”了起来。
一座馆,一本枸杞产业书
如果说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缩影,那么位于宁夏银川得胜工业园区的中国枸杞馆便是宁夏枸杞乃至整个枸杞产业的缩影。
2011年落成的中国枸杞馆,目前平均日接待游客量达5000余人。中国枸杞馆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为源头,以中华枸杞养生文化为底蕴和注脚,分为杞福馆、文化馆、养生馆、体验馆四个部分,采用历史文献、文物、图片、雕塑,以及现代高科技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全面展示宁夏和中华枸杞的历史文化、产业现状、科研成果等,将中华枸杞四千年历史以及传统中医枸杞养生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在体验枸杞博大精深的枸杞文化之余,品鉴、体验枸杞系列茶饮让游客对于宁夏枸杞有更深刻的感受,堪称一部关于枸杞产业生动的教科书。
展示是目的,是传播,也是营销手段和渠道。与记者们几乎同时到达中国枸杞馆的还有两辆旅游大巴,中国枸杞馆里人头攒动,在出口处,更是热闹非凡。许多游客和记者忙着和工作人员交流、选购、填写地址,有的则直接拎着系列枸杞产品,一脸满足地离开了枸杞馆。
诉说枸杞故事,让宁夏枸杞风靡千年
关于枸杞子,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卫宁平原上,有一个叫狗子的农夫,妻子叫杞氏,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勉强度日。正逢当时秦国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数十年后,老兵狗子获准回家。途中,看见到处饿殍满地,土地荒芜,想起家人生死未卜,狗子心急如焚,恨不得脚下生风,立刻回家一探究竟。
所幸,家乡没有受到兵灾,但却在连年饥荒之下,十室九空,活着的乡亲个个面黄饥瘦,好在母亲和妻子都还活着,狗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可是,再看母亲和乡亲们都面如菜色,唯独妻子面色红润。于是狗子厉声叱责妻子:“百德孝为先,你身为吾妻,不为吾尽孝,自已饱满丰润,母亲面带饥色,这岂是为人之德?”妻子委屈地哭诉:“家里连年饥荒,粮食吃了上顿没下顿,全靠野菜充饥,我丝毫不敢忘记为妻为媳之责,有吃有喝全都先尽着母亲吃。为了能给家里多节省点粮食,我就在上山砍柴的时候,喝山里的泉水,吃山上的红果子,才勉强活了下来”狗子听罢对妻子更加尊敬。邻人听说后,争相采食。后人发现狗妻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建胃之功效,民间医生采之入药,便将此果定名为“枸杞子”。
千百年来,亦真亦幻的故事让宁夏枸杞变得更加神奇无限、充满魅力。宁夏枸杞,承载着这片火热的土地对中华民族最真挚的情感。
夏日的黄河在阳光的沐浴下流淌着,流经宁夏这片土地,带着枸杞的甘甜,带着一段段关于宁夏枸杞的传说,倒映着田地间采杞姑娘的身影,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