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罗津、李莹、记者王心武报道 世界上首次绘制出了双单倍体香蕉野生种的精细基因组图谱,从此揭示了香蕉A、B基因组的分化,二倍化进程中A、B基因组的特点等重要科学问题,为香蕉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生物所联合华大基因、法国农业研究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热科院海口实验站等11家单位,揭示出香蕉亚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子刊上。
其实,不仅是香蕉亚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负责此项研究的中国热科院生物所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室(第二党支部)近年来研究的成果远不只如此--该团队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1191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包括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中国热带作物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同时,发表SCI源论文66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入选海南省高层次人才23人,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培养计划2人,获“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称号1人。
为什么遗传改良研究室能取得如此成绩?据介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创新党支部管理模式,将“党支部建在研究室上”,以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室为基础设立了第二党支部,推选优秀青年科研骨干胡伟担任党支部书记,坚持做到科研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努力推动科研工作和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互融互促,不断凝聚力量、传承创新,服务科研。
研究工作任务重,团队成员周末几乎没有休息,晚上加班到一两点是常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发四五十封邮件与法国、美国等国外专家沟通交流,并需要与每个人反复沟通确认。像青年骨干胡伟、刘菊华、王卓、苗红霞等,他们传承了老两院科学家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学精神,在研究最关键的时候,常常放弃周末休息和晚上陪家人的时间,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一心扑在项目研究上。
正是有了像胡伟这样一批年轻科研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沉下心来搞科研,该项研究才能顺利完成,并得到国内外同行及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认可。
此外,遗传改良研究室还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精神,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技术传承给年轻的研究员。值得一提的是,年过9旬的郑学勤老先生,至今还继续奋战在热带农业产业研究的一线,66年前他来到海南,立志为祖国摘下“无胶国”的帽子,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大产胶国。
如今,郑学勤依旧还在研究热带作物的路上,培育无核荔枝、寻找诺丽果、研究辣木,为了给农户带去新的致富途径。他感人至深的科研形象和老一辈热科院创业者为热作事业矢志不渝、鞠躬尽瘁的科研精神深深的鼓舞着中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热作事业生生不息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