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潘莹、刘泽瑞、记者王敏报道 说起囊匣,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有些陌生。我们所说的囊匣是为文物“量体裁衣”制作的外包装容器,以保证文物的存放、运输安全以及存放环境的稳定和洁净。囊匣制作又叫制盒,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手艺。今天,请读者们跟随记者走进河东区非遗项目囊匣装帧传统手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高福浩的囊匣装帧世界。
高福浩是囊匣装帧传统手工技艺第二代传承人李淑芳的外孙,自幼与外婆生活在一起,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使他非常热爱古玩收藏、修复,并一步步传承囊匣制作技艺。高福浩12岁时便开始与外婆练习囊匣制作,34年从未间断,多年的辛苦付出和成绩,使他成为了该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据高福浩介绍,囊匣装帧其实就是我国古代的包装艺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将精美的草绳、结扣装饰于器物之上以做装饰的先例。这些包装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保护用途,除了经久耐用以外,还要具有观赏性。随着古代人民审美不断提高,历史文化不断发展,到了清代,包装艺术用材更为珍贵,设计奇巧,艺术手法多样,力求雍容华贵,又或温文尔雅。时至当时,包装技艺已经形成一门独立传统技艺,故命名为:囊匣装帧。高福浩告诉记者:“囊匣能有效的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直接照射,减少或避免文物曝光,防止有害气体以及虫害对文物的侵蚀,损伤,减少高温或潮气入侵,使文物可能产生的变质得到控制。囊匣有一定的体积和相应的硬度,而今利用囊匣包装,存放文物既便于文物的排架、编号、提取、搬运,又能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损失,延长文物寿命。”
小小的囊匣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测量尺寸、剪裁面料、制作匣盒、粘贴匣盒、制作浆糊、裱糊匣盒、制作内囊、制作围挡、设计垫材、制作骨别等十几道工序。高福浩告诉记者:“测量文物,不仅需要长宽高基本尺寸,对于异型文物,还需要称量各突出部位数值,并画出基本模型图,并同时记录出文物材质,特性,是否残缺。而根据不同文物需要,匣盒材质多种多样。硬材包括纸板(传统为马粪纸),各种木材木板,复合板材。软材包括:锦、缎、丝、麻、布等。填充物以棉花、海绵为主。大于文物三分之一的尺寸为匣盒的适宜尺寸。”一个匣盒的粘连需要2—7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每道工序后都需要等待浆糊干透,否则匣盒容易变形。浆糊不能用市面上常见的化学类浆糊,需要传统工艺手法制作,多选用粘接性强的材质制作。而内囊为保护文物、衬托文物的最关键环节,多选用真丝绫绢材质,以棉花、海绵为承托,将文物包裹其中稳妥安全。
对于囊匣所选用的主料材质,清代的吴兰修在《端溪砚史·藏砚》转引《砚书》中说道:“砚有匣所以爱护善藏,不使尘蒙、拒墨、伤笔也。匣用漆为上,次用紫檀为雅,漆胜于檀者不渗水气故也。匣容砚宜稍宽,用绫锦藉之毋伤砚质”“砚匣不可用金”“金坚,石软,必至碰伤,须用旧墨檀及紫花梨,独木雕成,盖内再上洋漆,以收湿气,则墨不化水而生光,或用旧紫楠,亦尽古雅”,从中不难看出,囊匣多选用各类木料作为主体材料。而覆盖的面料,为了追求雍容富贵、温文尔雅的效果,多采用宋锦为面,锦绫做里,真丝材质柔软,呼吸透气。
“我干的就是为文物‘量体裁衣’的活计,每次看到相应的文物配上了风格相称的囊匣,我心里就说不出来的高兴。”高福浩说,“我对文物有感情,对技艺传承有责任,这门手艺我会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