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栾相科
小米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妈妈是小学老师,每年暑期母女俩都会出去玩一趟。“今年我们没有报团,我打算陪着妈妈去浙江乌镇住一段日子。”小米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往年跟团游,每次都是走马观花,今年打算来一场“慢悠悠”的旅行。“我们预定了民宿,还准备听花鼓戏、看露天电影,还要买菜做饭。”小米对这种旅途中的慢生活充满期待。
暑期已经过半,家庭出游热度不减。马蜂窝旅游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7月里,订单量同比增长92%,其中,以“一站式”服务、个性化体验为核心特征的定制游快速增长。去哪儿网发布的《2019暑期北京旅游热力榜》显示,除传统的故宫、长城等经典旅游景点外,今夏以来,在北京地区以簋街、奥体公园、后海为景点的当日旅游线路较往年增长三成,选择在晚上看演唱会、看话剧、听相声、看展览的人数也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越来越多的消费模式改变在暑期旅游中得以呈现,从“观看式”向“体验式”转变的出游新特征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和项目也是层出不穷,以求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从“到此一游”,到“慢慢悠悠”
今年夏天,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和小米一样,不再留恋名声在外却人山人海的著名景点,而更加倾向于一些人不那么多的地方,注重体验当地民俗和生活。驴妈妈旅游网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川藏线G318国道自驾、呼伦贝尔草原自驾、丝绸之路自驾、甘南自驾、海南环岛自驾等都是热门玩法,游客不但倾向选择自由欣赏沿途的壮美风景,也更重视浸入式感受、体验地域民俗文化,重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慢享受”。
凯撒旅游相关负责人则指出,今年暑期文化线路颇受游客喜爱,丝路之旅、茶文化、中华美食、非遗传承等主题都是热点。“旅行社也在加强与国内景区合作,结合当地美食特色和地域文化,挖掘更多旅游文化元素植入产品线路当中,为游客带来更多新奇体验。”
受影视剧、网红视频等影响,今年暑期,不少原生态的旅游进入大众视野。“打卡”原生态旅游地成为出游新时尚。驴妈妈旅游网大数据显示,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爆红的贵州茂兰、湖北恩施、湖南小东江、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等目的地备受用户喜爱。另外,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等影视剧中的取景地也激发了游客的“打卡”热情。
携程网近日发布的《暑期旅游度假人气与消费指数》显示,7月份我国旅游人数环比上涨39%,单次旅游人均消费环比上涨12%,而游客最喜欢的十大主题分别是全球户外、越野自驾、成长体验、全球旅拍、徒步登山、深度摄影、深度人文、潜水、极地探索和房车自驾。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表示,“对旅行社来说,根据需求变化推出符合游客需求和喜好的产品才能得到游客的认可。”随着我国游客对品质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定制游逐渐成为游客前往热门暑期旅游目的地的主流方式。
去国外“买买买”,不如现场看球赛
“体验式”旅游已经不仅限于国内游。去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还是去巨石阵“打卡”?如今,这些知名景点在很多有着丰富出游经历的中国游客心里,也许真的不及一张曼联或利物浦主场的英超球票珍贵。能亲临球场,感受英国足球氛围,同当地球迷一道呐喊,也许才是地道的英式生活。
根据中国领事服务网的信息,截至2019年1月,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可以免签、落地签前往的国家或地区已有72个。国际咨询机构发布的“2019年亨氏护照指数”也显示,中国在全球护照通行度排行榜中由第71位上升到第67位,上升了4位。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休闲度假和深度体验正在取代以购物为主的观光游,中国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在迪拜逛主题乐园,去瑞士巧克力工厂亲手做一盒巧克力……从团队游、自由行、半自由行到家庭小团定制,产品体验感和自由度都在不断扩大。马蜂窝旅游网大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博物馆”的搜索次数上涨41%,“购物”的搜索量则下降了11%。
“受益于签证便利、飞行时间短,以及近期上映的电影《千与千寻》的带动,赴日游持续火热,甚至吸引了不少游客多次前往。”驴妈妈出境游负责人表示。
从出游始发地看,目前,二三线城市出境游迅速崛起,成为出境游客源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数据显示,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已经成为泰国、斐济等部分目的地重要客源城市。另外,各大目的地国家的客源市场均出现明显分化。东南沿海地区游客更倾向于前往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东北地区游客对海岛目的地情有独钟,拉萨成为尼泊尔的重要客源城市,欧洲国家则吸引了大量东部沿海城市的游客。
“人山人海”与“认知不够”并存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高、关联性强的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面对消费需求的新特点,在供给端,我国消费市场又该如何改变,如何发力,从而确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充分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呢?
韩元军表示,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更加多样、品质更高,旅游城市对交通和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更加重视。但从全国旅游目的地来看,两极分化现象依然严重:一方面,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人山人海”现象依旧比较突出;另一方面,西南、东北等地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认知度不够。
据中研普华研究员邹志丹分析,中国有庞大的旅游市场,不仅国内游客数量规模巨大,而且海外游客数量也逐年上升,但是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却时有出现,比如,强制消费、“宰客”现象频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破坏旅游市场环境,使一些消费者对国内游望而却步,失去信心。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探索多项旅游产品,主动适应当前居民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努力挖掘各地的旅游文化内涵,丰富创新旅游产品,针对不同人群的偏好积极制定个性化旅游模式。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彻底根治行业乱象。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梳理了公开资料发现,江西、天津、重庆等多个省份已相继出台措施,布局提升旅游市场。例如,江西以3年为期,出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2019~2021年将加快品牌景区创建步伐,力争到2021年全省5A级旅游景区达13家,4A级旅游景区达180家,实现4A级旅游景区县县全覆盖。力争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全省旅游接待人数达9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万亿元。
对此,邹志丹分析建议,各地应加大挖掘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价值的旅游资源。不断打造个性化服务体系,增加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口碑和地位。利用智慧旅游为旅游发展搭建信息平台,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