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市,分为东区、西区、北区三大校区,年用水量约为270万吨。学校的地下供水管网因建设年限长、多种管道混建、土建施工破坏、盲管位置不确定等因素,造成供水系统不平衡,导致公共区域地下管网漏损情况时有发生。
为解决学校现有节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高效的节水管理,必须要有系统的节水方案及长期的节水管理计划。
学校经多方考察,于2017年7月与贵州新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EMC合同节水项目合同”。该项目在2017年10月被列为教育部能效领跑者示范项目。
该项目约定合同节水模式为节水效益分享型,效益分享期10年,合同期内节水改造费用由贵州新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承担。
据悉,该项目截至目前实际已投入资金约为650万元(全部由贵州新能源开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用于供水管网改造、分区计量系统、GIS平台研发、节水器具更换等。并且在10年合作期限内,还计划持续投入预算200万元进行雨水回收、中水利用、节水器具更换等技改工程,进一步提高节水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节水GIS平台从投入试运行以后,运营方通过平台找到了学校东、北、西区的大小漏点共计29个,在提高漏点查找率的同时,也为学校提升了节水量。
项目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截至2018年底,年节水量可达25万立方米左右。根据数据分析,理论上学校每年可节约用水量约60万立方米/年,直接节约水费约150万元/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合同节水模式以来,节水技术改造贯穿在整个10年合作期上,可以概括为:用户保底收益、增值效益分配、合作期限内用户真正可以零费用支出。
同时,在开展合同节水模式时注重节水技术运用:
一是对所有校区重新进行供水管网普查,实现全仿真模拟开挖并下达标准化维修维护指令。
二是对整个校园供水管网设备重新梳理,安装或更换支持远程控制等智能设备,以实现自动调节及控制。
三是根据收集到的管网信息,对管网的测流测压进行布置,所有数据都汇总到综合节能平台数据库,为下一步的智能节能调节控制做准备。
四是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管控区域内的管网水压水量数据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对管网出现的问题做标准化分析,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使得供水区域内的供水效果更加稳定,漏损水量减少。在提供供水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管网巡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提高了漏点维修的时效性。
五是搭建可视化的能耗管控系统及分析系统,搭建集测量、信号采集、用能效益分析和运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平台。通过管网上的测流、测压、管网流向等数据以及用水用电的同比、环节等方式自动分析出用水是否存在异常,通过监控中心及手机App及时报警。
六是重要设施、用水区域、高位水池等安装视频监控,保障用水安全。
此外,该项目还搭建了智能校园节水体系,结合当前学校的管理需求和机制,从学校整体高度进行考虑,提出“用水监管、技术节水、管理节水、意识节水”四位一体的智能校园节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