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行提供的试乘车国产红旗H7,车顶上改装的“黑色壳体”就像是无人驾驶的“眼睛”,上面整合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卫星导航和惯性陀螺仪等各种设备,可以实时搜集车辆周边的信息。王晓涛/摄 |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王晓涛
两个多月前的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了5G商用牌照。随着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特点的5G加入,近几年因为人工智能而火爆的无人驾驶也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无人驾驶不再单纯依赖于单车的信息采集和智能处理,而是开始和外围更为多样的信息采集系统紧密结合,通过云-边(云端处理和车载边缘计算)车控系统,达到更加智能的无人驾驶水平。
无人驾驶迎来5G技术
8月15日下午,在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红枫科技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通过体验感受到了无人驾驶的乐趣。
无人驾驶出行公司中智行提供的试乘车是一辆黑色的国产红旗H7,与普通轿车相比,其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车顶上改装的一个“黑色壳体”。据工作人员介绍,“黑色壳体”就像是无人驾驶的“眼睛”,上面整合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卫星导航和惯性陀螺仪等各种设备,可以实时搜集车辆周边的信息,生成三维立体地图,精确度目前达到2厘米。而在车辆的后备厢,则安装着中智行秘不示人的关键技术——无人驾驶的算法单元,相当于无人驾驶的大脑。
虽然车辆的驾驶座上坐着安全员,在无人智能驾驶时,记者注意到,他的双手都脱离了方向盘,将车辆行驶完全交给了车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园区内的道路上,车辆虽然不多,在有的路段,地上的标线并不十分清晰,个别路口的信号灯也未投入使用,但在近乎开放的公共道路上,试乘车行驶起来可谓游刃有余,特别是在测试连续躲避道路中央的圆锥桶进行S曲线行驶时,记者注意到车辆的行驶方向非常准确,甚至要远远高于很多司机的驾驶水平。当然,由于记者坐在后排,且车辆自身硬件系统调校的原因,在转大弯时后排人员侧倾的感觉明显。整个试乘下来,车辆给记者的印象是超出了预期,感觉安全有信心,并无紧张的感觉。
据中智行的技术人员介绍,中智行的无人驾驶车辆从识别障碍物到制动操作仅需0.2秒,而常人需要花费1.2秒的时间才能进行制动操作,考虑到相关交通法规,目前中智行无人驾驶汽车在城市开放道路设定的最高时速为60公里。
其实,近几个月来,在无人驾驶领域关于5G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5月17日,在纪念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暨河南省5G+示范工程启动仪式现场,全球首条在开放道路上试运行的5G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启动。得益于移动5G的技术特性,27个5G基站保证了无人驾驶路线的信号全覆盖,通过“人-车-路-云”协同的智慧交通体系,自动驾驶汽车距离真正服务于人们出行又近了一步。
——近期,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金沙滩啤酒城,首批5G无人驾驶清扫车亮相,一台清扫车可以完成6名清洁工人的工作量。其中一种清扫车运用5G通信技术,通过在啤酒城设立的5G基站,将5G信号转化为与清扫车互联互通的网络信号,可远程进行遥控完成清扫工作。
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战略
中智行的技术理念核心是5GAI。纯属巧合,就在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的当天下午,中智行在北京的媒体座谈会上正式宣布了“中国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战略”:即通过5G和AI深度融合实现新一代、更安全的无人驾驶;通过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促进高科技、汽车制造、电信和交通出行四大行业的融合;通过5GAI占据全球无人驾驶行业的制高点,实现无人驾驶的“中国标准”即“中国式无人驾驶”,助力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实现换道超车。
众所周知,在遇到雨雪等特殊天气的时候,由于车载传感器的性能受到限制,车辆的识别能力就会受限,这些局限性给车辆感知带来了影响。5G技术的到来为突破单一车辆的感知瓶颈提供了新的途径,结合5G技术,可以让车辆本身的感知和运算系统更加强大,实现更加精准的超视距的精准感知。
所谓超视距,简而言之就是超出视力范围的距离。通过结合5G技术,可以让车辆非常精准地收到前方200米以外是否有对向来车,而且还能接收到它的加速度是多少。车辆的感知源从被动式的感知变成主动式的感知,主被动相结合,能让自动驾驶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据了解,当前无人驾驶技术绝大多数都是以AI为主要的技术基础,而成立仅一年半的中智行却把握中国5G技术全球领先的优势机会,成为全球第一个采用从底层技术上深刻融合5G和AI新一代无人驾驶技术路线的公司。通过将5GAI渗透到无人驾驶技术的感知、智能规划、云地精图、边缘车控、系统安全等各个方面,从而极大地提升无人驾驶技术的算法、算量和算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绝大部分的无人驾驶公司,都纯粹地依赖于人工智能。全球最领先的无人驾驶公司在路测里程数、数据采集量和算法成熟度方面已大幅领先于中国公司。“如果走纯人工智能的道路,我们追赶起来非常难。但是基于5GAI,中国将具有后发优势。”中智行技术副总裁张振林此前在媒体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在5G技术上已遥遥领先,5GAI将能感知覆盖更多场景、弥补路测数据的不足,将无人驾驶的安全性提高一个数量级,从而可以更快地普及无人驾驶,让中国无人驾驶更快落地。目前,中智行已完成5GAI无人驾驶红旗车队的组建,并且在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为大众进行了动态演示,另外在南京、海南、长春、深圳等地开展了5GAI无人驾驶的路测。
需要强调的是,中智行整个自动驾驶系统的架构设计就是针对5G技术应用而展开的,为5G与AI融合预留了接口,涉及感知、定位等模块。与一些在5G来临前就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单车智能开发经验的科技公司相比,后者没有就底层架构进行重新设计,而是在原来的架构上直接使用5G技术,因此AI与5G融合会显得有些“生硬”。
无人驾驶的路并非坦途
据了解,在对无人自动驾驶的分级中,业内对于L4级别自动驾驶的定义是完全无人驾驶,也就是说完全不需要人为干预,车辆即可实现全路况下的自动驾驶,而L4级别自动驾驶仅仅是中智行的项目起点。中智行选择了直接从L4级别开始入手,并且预计2021年具备商用和落地条件。
显然,年轻的中智行雄心勃勃。中智行联合发起人、总经理陈章宁对媒体公开表示,按照中智行的战略规划,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技术或可在两年内实现技术突破,第三年内实现商用和落地的尝试,第四年以后实现大规模的应用突破,从而真正实现新一代无人驾驶在中国的落地。
事实上,中智行并非孤军奋战。按照其借助5GAI新一代无人驾驶,推动中国高科技、汽车制造、电信运营、交通出行四大行业深度融合的战略,在产业上下游合作方面,中智行与主流主机厂商、激光雷达、计算芯片公司、车企及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与中国联通的5G云计算平台达成产业协同,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开启产学研一体的联合技术研发和博士硕士培养计划,共同推动中国无人驾驶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中智行未来发展的定位是基于5GAI无人驾驶技术,推出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服务,从而融入整个智能便捷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中。
随着激光雷达等硬件遵循“新摩尔定律”而性能提升、价格下降,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的成本正在稳步降低,这将为无人自动驾驶的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5G和AI的深度融合中,5G道路信息传递设备的建立和一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涉及到的远不止企业,这其中必然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度,对于中智行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无独有偶,就在记者试乘区域南京红枫科技园的东南,距其200余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江苏首条无人驾驶公共测试道路即将投入使用。据报道,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区域的14个5G信号基站,平均每个覆盖半径为200~300米,它们可以把实时路况第一时间通过路测“小盒子”推送给附近车辆。整个测试区域的面积为2.2平方公里,包括15个路口和长达8.8公里的道路。测试路段一旦有路口发生了事故,路测“小盒子”就可以把路况信息发送给无人驾驶车,车辆从而提前做出减速、改变行驶路线、停车避让等判断,确保行车安全。
这对于中智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