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俄罗斯在拜科努尔发射了联盟号MS-14航天飞船,除了运载国际空间站的食物和物质之外,还搭载了一个特殊的“乘客”——Skybot F-850机器人。这次搭载的机器人Skybot的昵称是Fedor,它将作为俄罗斯第一个类人型机器人被送入太空,他将测试新型助推器和新型航天飞船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这个银色拟人机器人身高1.80米(5英尺11英寸),体重160公斤(353磅)。Fedor可以复制人类活动,这是一项关键技能,可以远程帮助宇航员甚至地球上的人们执行任务。虽然24日的对接失败,但也开启了人形机器人以航天员的身份进入太空工作的新篇章。
在25日刚刚结束的以“智能新生态、开放新时代”为主题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关于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国的优势在于硬件,俄罗斯的优势在于软件,双方可以软硬结合、优势互补。”来自俄罗斯机器人协会(RAR)主席 Alisa Koniukhovskaia女士对中国发展网编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成立只有短短四年时间的俄罗斯机器人协会是由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支持的非营利组织,拥有较多的本土企业和著名的国际化企业,其中包括15个国外工业机器人制造商、80个工业机器人集成商、150个服务机器人供应商,10个俄罗斯本地项目、56个开设机器人教育的大学及2000家儿童教育机器人俱乐部。
据Alisa Koniukhovskaia女士介绍,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要是面向政府提出本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通过行业调研提供机器人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意见,还面向大众进行公共意识的提升,同时组织一些会议等的交流活动。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俄罗斯机器人协会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合作的机构主要有中国电子协会、中国机器人工业联盟、浙江机器人行业协会、台湾自动化、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协会等。
俄罗斯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缓慢
未来市场潜力大有可为
“在俄罗斯,机器人使用密度是4台/万人(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只有4台),而在2018年,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为74台/万人。按国际区域进行划分,欧洲平均的机器人密度为99台/万人,美洲为84台/万人,亚洲为63台/万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18年一度达到137台/万人。这说明了俄罗斯工业机器人数量的增长未来空间是非常巨大的。”Alisa Koniukhovskaia介绍道。
Alisa Koniukhovskaia深刻剖析了目前俄罗斯机器人产业发展遇到的限制主要有五大因素,一是劳动力比较低廉,企业机器换人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二是受限于教育上的不足,机器人的应用需要高水平的操作人员;三是一些在市场仍然扮演非常主要角色的国企和大企业受限于高贷款利率,很多机器人部署效率低,自动化现代化发展非常缓慢;四是相比较中国,俄罗斯没有较高的汽车和电子元件生产规模,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规模的生产能力,市场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当然,俄罗斯对于自身机器人产业发展也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开始重视先进的生产科技,特别是在去年年底推出了《2020年前俄罗斯工业发展和提高工业竞争力国家规划》,通过一些项目和产业政策推动和促进机器人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一些大型企业对机器人更多的了解,开始寻求机器人技术来升级生产流程,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也会持续进行机器人车间升级部署,可以说已经做好了全面迎接机器人技术的各种准备功课。最后跟中国相比较,俄罗斯机器人市场规模虽然比较小,但是关于机器人的定制解决方案一直是强项。
新机器人需求不断涌现能力呈现多样性
中俄机器人产业合作未来发挥空间巨大
Alisa Koniukhovskaia讲到,目前在食品加工、化工行业、工程和石油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机器人需求,从而对软件程序产生出巨大的多样性需求,这样就会节省大量机器人的固定成本,充分利用机器人的“时间”,用“编程”能力实现机器人多样的功能。
俄罗斯的服务类机器人市场,主要应用在农业、工业、医疗、银行等领域,例如可以在银行应用中实现迎宾和咨询等与客户的互动交流,让客户通过触屏下单和内置的支付系统现场实现打印。Alisa Koniukhovskaia表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俄罗斯的科教部、工业部、卫生部及超过100所大学进行合作,现在已经生产出了超过50种机器人,其中有无人机、外骨骼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太空机器人和军事机器人等等。
某著名分销商遍及全球各地、在26个国家都有业务的俄罗斯国际企业已经把机器人销售到了33个国家,这些机器人都有特殊的技术能力特点,拥有优异的声音识别和自由运动姿态的表达和连接,在银行、医院、娱乐教育场合等很多公共场景落地应用起来。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旗下有一个坐落在圣彼得堡、成立五十多年的、叫做RTC中心目前在做太空机器人研究的科研机构,该研究所有着非常强大的研发场所和生产能力,经常举办一些极端机器人会议。当时创办是在切尔诺贝利出现了核泄漏事故,当时的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创造出一些能够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应用的机器人,例如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太空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等,从而可以避免重大事故善后处理过程中人的伤害。
在无人驾驶方面,俄罗斯热衷于研究在一些极端天气和条件下的无人驾驶能力。在医疗方面,俄罗斯也有做外骨骼机器人的企业,还有一些康复设备可以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走143公里,这类外骨骼机器人在俄罗斯、韩国以及其它亚洲、欧洲国家都有销售。俄罗斯的机器人出口规模已经占到国家总收入的17%,平均每年增加的机器人工作人员需求超过30%,目前需要为这些机器人公司找到新的人才。
中俄机器人产业优势互补
合作模式需要创新
Alisa Koniukhovskaia强调,中国在机器人产业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和制造平台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制造体系产业链和巨大的应用市场,5G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机遇。随着产业渗透,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层面的扩展就可圈可点。而俄罗斯的优势在于软件,由于前期大量的科研铺垫,俄罗斯机器人大量的下游系统集成商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只有通过系统集成之后,才能投入到下游的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产业,为终端客户所用。在软件支撑平台方面,俄罗斯有着积累多年的优势。未来中国与俄罗斯可在软硬件方面优势互补,相互投资,开创出一些更好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模式。她还提到说,“目前在外科手术方面,中俄已经有一个大的项目在进行合作。”她个人非常看好该项目。
而驱动中俄两国在机器人合作加速落地的因素中,Alisa Koniukhovskaia提出了三点,一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二是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三是市场需求的增速,以上三点都缺一不可。
针对中国企业去俄罗斯投资机器人产业,Alisa Koniukhovskaia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找到信赖的经营环境,二是找到信赖的的合作伙伴,三是找到信赖的产业园,四是重视品牌及产品质量,提升品牌能力并确保机器人质量并且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于中俄机器人产业合作的创新方式,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创新方式,但Alisa Koniukhovskaia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思路。“中国提供硬件+俄罗斯提供软件”,以前应用机器人设备采取的是直接购买的方式,未来可以尝试共享机器人,为机器人的使用时间付费,这是一个全新的租赁模式,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只需要花钱买解决方案和使用期间,大量降低前期投入的成本。
Koniukhovskaia相信,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合作一定是生态圈的合作,因为在机器人行业,有机器人制造公司,但却未必具备AI算法和应用开发能力;有AI算法公司,却无法制造机器人;有机器人应用公司,又没有制造能力和AI算法。垂直一体化的AI技术和软硬一体化的定制交付能力能够让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更高,也可以让机器人终端产品能够更适应场景需求,实现所谓打造“真开放、真有用”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