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2019年8月29日讯 2019年8月26日,中国发展网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才泓冰,中国发展网执行副总裁、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卓琦,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博士,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秘书长丁德远,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协同创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文生,北京中科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院生一行赴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开展产业调研活动。哈尔滨市农委副巡视员金光东,市工信局食品处处长沈江岩,市工信局食品处处长张声雷,呼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青伟,区委常委、副区长孙培利,副区长初凯、郭启才、陈重出席。调研会在呼兰区区委常委会议室召开。区长王青伟主持会议。
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城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东滨漂河、少陵河与巴彦县为邻,东南与道外区、宾县隔松花江相望,南与松北区接壤,西濒呼兰河与松北区相邻,西北濒泥河与兰西县为邻,北及东北以泥河、大荒沟为界与绥化市、巴彦县毗邻。呼兰河下游,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素有“江省邹鲁”“满洲谷仓”之美誉。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经济导报社主办、中国发展网发起的专业研究产业发展高端智库,以产业发展研究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调研为抓手,服务政府、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宏观经济信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在前期与呼兰区两次良好接洽的基础上,此次我带领三个国家重点研究院组团来呼兰区调研,感到非常荣幸。呼兰区委、区政府非常务实、高效;在产业规划定位、发展方向、推进路径上有着深邃的思考和具体的工作思路。此次调研,我建议确定一个发展主题,复制内蒙古赤峰市的经验,类比贵州提出发展高端电子产业的思路,在发展推进中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主导产业的良好带动。”才泓冰首先发言说。
新望博士表示,哈尔滨地域辽阔,但这些年发展慢,“人气不行”。“哈尔滨的消费能力非常强,东北三省消费能力第一的是沈阳,哈尔滨紧随其后,但哈尔滨的地域生产能力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上和南方城市比落后更多。黑龙江地大物博,尤其食品的原材料。区域要发展,就是要把县域经济做实、做大、做强。我们要依靠产业集群和民营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中制智库研究院要为地方发展做出服务,我们可以帮助呼兰区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对地方产业发展做详细规划。开展精度招商,编辑招商目录,重新整合资源,为呼兰区发展搭建平台。作为工信部联盟成员单位,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先进成熟的实践经验,有机会的也请呼兰区到各地参观学习。”新望表示,可以根据双方工作安排,在北京组织一次专家沙龙活动,深入病灶,对症下药。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从成立至今,共投资资金8亿多元,涉及160多个项目,成果转化110多个,其中一半为国外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以基金为主。姚文生说:“我们注重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联系国内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这些年为教育部争取了300到500名人才。人才的培养带动了科技创业。呼兰区的培育能力较强,其中有两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二是产业基础较好。协同创新研究院愿意为呼兰区科技创新做一些尝试。一是在食品工程方面的产业筛选,二是寻找一些与研究院有合作的大型食品公司,三是对接项目,为当地一些创新性企业做好服务。协同创新研究院将为当地产业提升做一些贡献。”
会议上,中国发展网执行副总裁、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史卓琦介绍了中国发展网的情况。“中国发展网在国家发改委领导下成立研究院,目的在于能够搭建起中央、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双向沟通通道,我们可以帮助呼兰区建立与国家发改委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次对接,我建议双方尽快达成战略框架协议,在这个框架下,三个研究院整合自身资源,精准地导入产业项目、用好国家发改委对地方经济,产业经济方向的各项政策,争取更大力度支持。”此外,史卓琦还就哈尔滨市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秸秆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情况进行了研讨。
哈尔滨市农委副巡视员金光东首先介绍了哈尔滨农业基础情况。他指出:“哈尔滨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们不仅仅生产粮食,农作物资源综合利用也可大做文章。目前,哈尔滨市有五常、宾县、巴彦、方正四个地区作为黑土保护区,每年给予的资金支持在1700万元左右。现在哈尔滨区域内的旱田产生的秸秆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一是翻埋,二是免耕覆盖,三是粉碎,四是旋耕机直接种地,四是饲料化,五是燃料化(目前五常、巴彦、尚志各有一家工厂,主要是秸秆发电),六是固化燃料(秸秆辅助剂)。这几样的成本都比较高,开展试验可以,但推广比较困难,哈尔滨的综合成本预计在167元,相对较高。希望各位专家为哈尔滨的农业发展牵线搭桥,多提供一些好的项目,为哈尔滨的经济提升做贡献。”
哈尔滨市工信局食品处处长沈江岩介绍了哈尔滨市食品制造业情况。他指出,哈尔滨食品制造业的知名品牌很多,有很多都是老字号,占全市制造业三分之一。黑龙江粮食产量每年350亿斤,肉、奶、蛋、水稻、大豆、玉米产能富足。农副产品加工有优势,占全市70%的份额。酒类、饮料、茶叶规模大。“我们现在有百威啤酒、雀巢集团、正大食品、康师傅、完达山、美国麦肯等大型食品企业。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产品销售半径较小,不能全国覆盖,影响了产品的产量。我希望在座各位能够为我们出谋划策,在食品精深加工上多为提供帮助。”沈江岩说。
哈尔滨市工信局食品装备处处长张声雷介绍哈尔滨食品装备情况。他指出,哈尔滨虽然资源丰富,但是拥有食品深加工设备的企业少,规上装备企业不足300户。我们在汽车板块有几家企业。一是长安福特,二是哈尔滨公交集团,三是哈尔滨轻型卡车,但目前都是半停产状态。“希望在座的各位多为哈尔滨的装备工业牵线搭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帮助哈尔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张声雷表示。
区长王青伟作总结发言时指出,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对呼兰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接下来希望在几个方面形成合作。
一是研究建立呼兰发展智库,重点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机制,建立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来研究,帮助呼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是在精准招商方面,各位专家有资源,能为呼兰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下一步我们要在是招商形式上下功夫,进一步与在座的各位深入探讨。
三是协同发展创新院资源丰富,已经探索形成了非常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在全国投资的项目有目共睹,尤其是成果转化方面更为出色。我们争取在呼兰经济开发区建立一个协同创新园,利用其撬动力量,促进成果精准转化,产业快速集聚。希望贵院将现有成熟的模式复制到呼兰区,也使呼兰区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
此次调研,双方针对呼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产业规划和发展重心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并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希望能够为提升呼兰区产业升级、完善产业架构提供抓手,协助地方搭建政府引领与市场运作、主导业态与配套业态、企业引进入驻与科学规划的桥梁,落实国家各项引导政策,催生老区的“新业态、新模式”,为呼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