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多家飞机餐缩水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查询了解到,目前,民航局正在修订《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拟删除关于空中餐食的相关条款。航空公司可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是否在航班上提供餐食服务。(新京报)
“飞机餐缩水有多惨,就如白水配饼干”,网友的戏谑调侃尽管略显夸张,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现状。涉其中的,既有中小航空公司,也有主要的头部航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就是一场全行业默契协同的“服务倒退”。
最新消息显示,民航局正在修订相关法规,明确航司可自行决定是否提供餐食……飞机餐现在还是“多与少”“好与差”的问题,今后很可能就是“有没有”的问题了!当然了,航空公司作为充分市场化的商业机构,的确该享有经营自主权。过去,“空中飞行过程中,承运人应根据飞行时间向旅客提供饮料或餐食”的规定,本身就属于管得过宽、过细了。
放开航司“配餐权”,这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令人在意的,只是这一“法规修订”的时间点。在“飞机餐缩水”引发怨声载道的当下,主管部门所放出的这一信号,无疑会对事态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相当于是掐准时机给航司精准“解套”。而这一表象的背后,很可能是航空企业长时间的游说和施压。净利润下滑、经营压力加大,驱动着航司将更多精力放在争取规则红利、政策“优惠”上。
一个有些尴尬的事实是,国内某些廉价航空的客座率、利润率,都要显著高于四大航。受此刺激,其“不提供免费餐饮”的做法,似乎也成为了国内航司争相效仿的成功秘笈。“飞机餐缩水”的根本指向,其实就是整个航空业的“廉价航空化”。但问题在于,服务的缩减,是否也对应着票价的降低呢?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多元的、分层的航空服务市场,终究要远比单一的、同质的市场结构要好得多。当航司正在趋同,那么其比较优势又在哪里?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航企不约而同的“服务降级”无疑是尴尬的。对“廉价航空”成功学的盲目崇拜与拙劣模仿,正扼杀着全行业向上拓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