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9月2日讯 下党乡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党乡采取产业扶贫、党媒扶贫、党建扶贫、旅游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如今已取得良好成效。
近日,中国商报记者走进下党,这里山清水秀,茶园郁郁葱葱,村落依山而建。30年前的“五无”乡,如今成为“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下党是靠什么摆脱贫困,带领村民致富的呢?
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71岁的王光朝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三年前,他将自己的老祖屋改造成幸福茶馆,政府给了些补助,还帮助装修了外墙。现在,茶馆十分热闹,每天客流量多则上百人,少也有10多人。
2018年,下党乡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88年的186元增至2018年的13066元,增长了近70倍。目前,下党已发展下党人家、百口食堂等8家农家乐、10多家民宿,10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
目前,下党已斥资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修竹溪安全生态水系、滴水穿石主题园及文昌阁周边景观、鸾峰桥主题公园、党群连心路、下党沿途民居立面改造和景点开发,各村整治绿化,修复古道,布设亭台楼阁,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有效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区内自然风光和红色新经典文化、传统古村落文化和廊桥文化,以打造“中国·下党红色旅游新地标”为目标,致力培育“清新福建·难忘下党”特色旅游品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实施“旅游+”策略。
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茶叶是下党乡的支柱产业,从2014年开始,下党乡便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项目,整合原来一家一户零散茶园,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引领“消费扶贫”理念,茶农每年每亩茶园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村财增收10万元以上。
下党村还成立了蓉党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内,安装了8个探头,在300亩茶园上架设26个探头,开发24小时直播的可视化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茶园主通过App客户端,就可随时点击查看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状态,让产品实现可追溯。
精心定制扶贫品牌
2016年,“下乡的味道”扶贫定制茶园案例被列为“国务院扶贫办精选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并进行推广。“下乡的味道”迅速形成品牌影响力,下党乡茶叶通过扶贫定制模式销往全省乃至全国。
去年,下党定制茶园实现销售额600多万元,茶农每亩收入9000多元,下党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500多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3.3万元,带动全村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下乡的味道”商标注册一年多来,寿宁县投入国有资本,组建成立“下乡的味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培育了“互联网+农业”的新主体。建立起“下乡的味道”的“扶贫定制”板块和农产品可视可追溯体系,推广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新模式。鉴于“下乡的味道”商标品牌使用的局限性、分散性等原因,寿宁县由全资国有企业——梦龙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民间力量合作,成立福建“下乡的味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我+1”的模式服务、销售农产品,解决了“农产品难卖”与“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
2016年开始,山茶油、脐橙、笋干、地瓜扣等农产品也加入“下乡的味道”。在统一标准的质检下,“下乡的味道”开始走向稳定的品牌发展之路。“定制果园”“定制蔬菜”“定制牧场”纷纷出现。
如今的下党乡,通过引进新品种、建设示范基地、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种植发展茶园面积5700多亩、脐橙3000多亩、锥栗2000多亩、毛竹6000多亩。逐步形成下党的定制茶园、曹坑的葡萄、杨溪头的油茶、下屏峰的脐橙、上党的高山蔬菜、西山的锥栗等“一村一品”格局并打造成产业链,让产业振兴更进一步。
经过不断摸索,下党乡发展致富的路子越来越明晰。(来源:中国商报 记者 林茂阳/文 吴烈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