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刘颖 荆文娜
从小立志跳出“农”门的朱红青高中毕业外出务工几年之后,又回到了家乡云南省祥云县刘厂镇小波那村,并在这里创办了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祥云县泰兴特色农业科技创业园,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创业,带动周边的1500多户村民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安置36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成为了整个滇西叶菜市场上的佼佼者。
创业者朱红青的梦想
朱红青的故事还要从2012年说起,当时他在外打拼,并挣到了第一桶金,已经有了资金积累。此时,他看到了蔬菜精细种植产业的前景,凭感觉简单算了算账:如果一亩地可以种出3000~5000斤蔬菜,卖3块钱一斤,就有1万余元的收入!这个生意可以有!于是,朱红青倾其所有建起了种植基地。然而,由于农业项目投入大、见效慢,再加上不了解市场、不懂技术和管理,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在创业陷入危机的时候,朱红青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忍痛卖掉县城里的住房。同时,他还向县人社部门申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担保贷款200万元贴息支持,才最终渡过了难关。
聊起这段创业经历,朱红青说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人才危机”。由于农村里缺少懂销售、懂管理的人才,农户们种出产品却卖不出去。因此,2015年3月,朱红青慎重考虑后又创建了祥云县泰兴特色农业科技创业园,从培育引导、示范带动、创业扶持和服务管理四方面入手,构建融合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庄园、创业孵化园“五位一体”的综合园区,通过打造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带动广大创业者实现创业就业。
据悉,泰兴特色农业科技创业园是祥云县首家免费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规划、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及后续跟踪服务,提供资金扶持、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服务的开放式园区。2016年,该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园,并获得省级补助资金100万元,县级补助资金50万元。这里先后被州县人社部门认定为州级见习基地、就业扶贫车间,享受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生活补助、就业扶贫车间奖补资金等政策扶持。当年,朱红青还荣获了第三届“大理青年创业州长奖”。
创业园提供大平台
泰兴特色农业科技创业园大力推行“创业园+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基地3000多亩,扶持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80余人就业。在园区创建上,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培训指导;在生产过程中,统一安排生产、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技术标准;在产后服务方面,统一采收包装、统一按质销售、统一结算效益。目前,创业园入驻企业77户,创业者85人。2018年招收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及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80人,实现劳务收入1950万元。
园区还创办了以服务“三农”为主的信息服务中心、农资配套服务中心和穴盘育苗中心,为创业者、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农资配送、优质种苗供应等配套服务。
园区创建以来,以“创业园(运营实体)+示范园(基地)+创业者(企业、项目或个人)”的创新模式,聘请6名专业创业导师和54名省州县专家指导团队,对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一盯一”跟踪服务,指导创业者制定、修改、完善创业计划,协调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开发一个、成熟一个、成功一个”的目标。开展创业培训50余次,受训上千人次,深入企业进行创业指导达100多次。
此外,在硬件方面,园区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发展电子商务。目前公司已与阿里巴巴、淘宝合作,在其平台上进行线上销售。公司于2016年5月初开始进行新鲜蔬菜的线上销售,2016年就实现了电商销售额822万元,到2018年更是达到了1233万元。
资源整合让创业走出滇西
朱红青说,通过政府的扶持,可以大大提升初创企业的成功率,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构建起了创业大平台,同时整合了各类资源、人才,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目前,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一家集特色蔬菜种植、包装、销售、生产配套服务、电子商务和庄园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有管理及生产人员352人,季节性工人1000多人。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3108亩,发展订单基地1万多亩,主要种植黄白、上海青、生菜、松花、西兰花、油麦菜等30多个特色蔬菜品种,年产蔬菜3万多吨。在占领滇西市场的基础上,公司建立了直达上海、杭州和武汉的营销网络和销售网点,与180多个省内外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7705万元。目前,公司通过产业扶贫、挂钩扶持、订单农业和项目实施直接带动3000农户增收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