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中营镇白鹿村距鹤峰县城8公里,是中营镇的东大门, 全村海拔650至890米,国土地面积6983亩,其中森林面积5124亩,耕地面积712亩,茶叶采摘面积1214亩,户平茶园7.7亩,人平2.6亩。全村平均茶叶年产量约为310吨,村民唯一经济收入来自茶叶。
图为白鹿村集体经济猕猴桃基地一角
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67户461人,其中劳动力373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25名。白鹿村属省定重点贫困村,全村52户贫困户155人。2015年前村集体收入为零。2015年以来,村支两委一班人,在省、县帮扶单位的倾情帮扶下,从困境中奋起,向荒山要钱,通过3年的艰苦奋斗,将260亩荒山变成了“绿色财园”。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猕猴桃一项增加7万元。
摸清家底 盘清资源
白鹿村属于山坡陡岭响沙地,茶叶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多年以来,村集体无经营性资产可利用,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工作队深入到村组,进行调研分析,寻找解决路径,通过反复了解,发现这里终年云雾缭绕,湿度极大,山林中生长有大量的野生猕猴桃,全村猕猴桃理想生长的地方。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在全村建猕猴桃果园基地,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全村产业发展,为村民开辟一条稳定的增收之路。
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发展定位,说干就干,首先基地选址。由于白鹿村平地稀少,四周高山环绕,坡势陡峭,少有的平地上大都已经种植茶叶,加上全村山林土地已全部发包给农户,只有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坡度陡峭、土地贫瘠、石头多的黄仕岭和生田堡共100亩荒坡面积,流转到村隆润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村+专业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猕猴桃果园基地。接着是资金难。省、县工作组通过不懈努力,在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投入100多万元的资金,解决基地建设中的种苗、肥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终于2016年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建设基地 科技引领
山区虽然野生猕猴桃多,但要“野转家”还不件容易事,管理经验不足,种植技术欠缺加上土地贫瘠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先期猕猴桃长势较差,成长面临严峻的考验。后期管理是关键,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果断决策:一是果园基地聘请2名专业专职技术管理人员,全面负责猕猴桃的修枝、除草、施肥、授粉、疏果以及果园的看护管理工作,确保基地后续管理营运;二是对基地土壤进行改良,为了成功实施改良工作,确保基地健康发展,省驻村队长方靖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和鹤峰林业局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基地集中会诊、研究基地改造方案。工作组选派了3名人员到武汉中科院参加培训,同时村委会每年两次邀请相关部门技术员到基地为村民进行专题技术培训。通过反复培训,目前全村已有10人基本上掌握了猕猴桃栽培管理的技术规程。
在基地改良过程中,为提高基地土壤肥力,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用背篓将60多车松土(300m³)和肥料运往基地里。仅用一个多月时间,硬是在石头缝里造出100多亩的梯田,同时工作组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调运种苗补齐基地果苗。2019猕猴桃种植到了第3个年头,已进入初产期,基地的猕猴桃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创新模式 规范运营
为了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利益最大化,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建设中,工作组和村委会认真规划,一是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机制,采取省林业局提供产业扶持资金75%、村民自筹25%的模式,避免扶贫资金浪费和低效率运行,用帮扶资金的杠杆撬动村民的内生动力。截至2019年底,白鹿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了共同出资协议160多份(其中贫困户52户),村民交纳自筹资金10.5万元。目前农户发展的160亩猕猴桃长势喜人,已经到了挂果期,预计2020年亩收入可达到5000元。二是向上争取了东西协助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一栋占地300㎡的猕猴桃保鲜库。
白鹿村村支两委今后将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猕猴桃为抓手,拓展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2万元,仅猕猴桃一项收入7万元,预计2020年猕猴桃基地收入可达到30万元。(廖亮 杨业红 何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