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 欣
名店云集、大牌汇聚、全球消费者蜂拥而至……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性大都市无疑是公众印象中当之无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那么,中国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前景还有多远?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关建设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扩内需、稳经济的重要抓手。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消费“压舱石”分量加重。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表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能起到示范效应。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对其他城市起到示范效应,对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型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相关受访专家表示。
据悉,早在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2019年1月,商务部明确提出,在城市中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而对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义,目前官方给予的解释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相关专家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足够国际化。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表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看是不是有较多的国际游客、国际投资者,是不是有很多的国际航线、国际会议、国际会展和外资企业,是不是语言结构更为丰富。”
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看来,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先其开放程度要高,至少要对照世界高水平的开放层次和开放标准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在引进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外向型经济的占比要高。其次,在贸易方面,更多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会促进消费的国际化。此外,城市要有一定的消费规模,在此生活的外国人占比高才能使国际化来得更扎实。
据了解,国内不少城市早已就此进行布局。如2018年4月,上海发布《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通过实施首轮三年行动计划,开好局,起好步;未来通过滚动实施若干个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消费满意度,最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北京在对标国际一线城市后提出,未来北京要打造国际一流消费城市,要提供高品质服务,重点构造良好营商环境,保证商业服务业健康发展。未来北京要成为繁华而不喧闹、多元兼具特色、品位兼备文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
实际上,北上广深人口多、消费力强、集聚性好、国际性突出,理所当然应成为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表率。但专家认为,除了北上广深以外,西安、成都、杭州、青岛、武汉、郑州等也都是重要的节点城市,需要充分发挥其节点城市的作用,形成特有的消费城市定位。
专家表示,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或将在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部、东北、西部等地区发挥较大作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