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武、火彦博、记者王斌报道 “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该种的农作物还是要按季节种下去,如果耕种错过最好季节就会减产减收。”甘肃榆中县韦营乡韦家营村新建的蔬菜大棚里,该村贫困户韦正连正在和其他几个村民忙着铺设滴管设施、查看蔬菜出苗情况。
当前,韦营乡各村社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村民们春耕春播、发展养殖的忙碌身影,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韦营乡通过精准施策,着力发展扶贫牛羊、马铃薯、大蒜等种植产业,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了。
韦家营村新建的蔬菜大棚里,贫困户韦正连正在和其他几个村民忙着铺设滴管设施、查看蔬菜出苗情况。
记者在韦营乡采访时了解到,韦正连一家去年分到了村里集中安置点的一套 75 平米的新房,从过去的几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再加上不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的种植合作社打工挣钱,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家里有老人,又要种地,没办法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种植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也要 2 万多块钱呢,又能照顾家庭,还能自己种点地,真的特别高兴!” 韦正连乐呵呵地说。
韦营乡韦家营村反季节蔬菜种植冷棚项目由帮扶单位甘肃省武警支队援建,蔬菜冷棚建筑面积 3200 平方米,包括 7 座生产大棚。目前,已全部种植上了娃娃菜、小油菜、油麦菜、生菜、绿菠菜等绿叶类蔬菜。
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韦如库介绍,韦家营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巩固脱贫攻坚任务重,在抓防疫的同时,不忘生产,通过帮扶单位援建的蔬菜大棚,可以让一部分留守村民收入有保障,让他们能够稳定脱贫。
在韦家营村肉牛肉驴养殖场,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村民韦正军一边忙着伺候自己的这些 “宝贝”们,一边盘算着今年扩大养殖规模的事。
韦家营村肉牛肉驴养殖场,村民韦正军一边忙着伺候自己的这些 “宝贝”们,一边盘算着今年扩大养殖规模的事。
韦正军以前在外面做建筑生意,有了一定的积蓄后,2018 年,韦正军回到村里承包了村里的养殖场,吸纳村中的贫困户 4 人在养殖场常年务工,2019 年人均工资支出达到 3 万元左右。目前,养殖场规模达到肉牛存栏 60 头,肉驴存栏 60 头。
今年,韦正军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他信心满满地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准备也要大干一场,把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 100 头,这样也能带动村里群众通过种植饲草增加收入。”
“ 目前我们村建起了规模 300 多头的羊场、100 多头的肉驴、肉牛养殖场和 300 多头的生猪养殖场,今年,我们要依托这些养殖产业,流转土地 500 亩发展饲草种植,增加村里留守的 30 多人的收入问题。另外我们还要在巩固发展双垄沟玉米和商品洋芋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通过种植大蒜、蔬菜经济作物增加群众收入。” 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韦如库说。
作为韦营乡今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之一,最近,在韦营乡李家坪村的田间地头,一台台装载机来回穿梭,进行土地平整,施工人员抢抓有利天气火热施工。
“我们李家坪村有 218 户 814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97 户 385 人,2019 年,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流转平整土地 150 亩,计划种植经济林和建设温室大棚,发展高原夏菜,同时,今年全村计划种植大蒜 200 亩,洋芋 2000 亩,苗木 20 亩,通过大力发展种植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韦营乡李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军说。
一场春雨后,墒情正好,韦营乡孙家岔村的荒山造林点上热闹非凡,三十多名群众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挖育苗坑,筑埂、垫底、打点放线、收拾草根、工程现场是一派紧张有序、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项目技术负责人韦永方介绍说:“我们承担了孙家岔村荒山造林项目 500 亩的造林任务,项目 3 月 15 日开工,预计5 月 15 日完工。我们组织了30多人当地的群众作为施工工人,按照工程施工程序整地、挖窝,每人每天都能拿到 100 多元的工资,让他们不出门就能打工,在做好项目的同时,让当地群众参与家乡的造林事业,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据介绍,近年来,韦营乡牢固树立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实施好 “全域无垃圾”生态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对全乡范围内的荒山荒坡、种植条件差的山地实施绿化,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韦营乡政府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乡将继续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户能通过扶贫产业持续获得实际收益,巩固脱贫成果,并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继续发动贫困户,复工复产,做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