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艳、马建国、记者殷晓旭报道 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现有区属国有企业21家,截至2019年末,总资产2029亿元,全资和控股子公司400余家。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国资主管部门实施精准有效监管,服务保障国企敢于担当作为、勇担社会责任,新区工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区审计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三个转变,率先试点探索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自然资源环境审计、大数据审计融合推进新模式,引导国有企业加快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侧重于经济责任审计向推进投资、自然环境资源和大数据全覆盖融合审计转变。针对过去国企负责人的审计更多侧重于经济责任审计,对投资绩效和环境资源审计关注相对不够等问题,在坚持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基础上,新区对今年纳入年度审计计划的5家国企,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自然环境资源审计+大数据审计”新模式,打破科室界限,整合审计力量,组成“融合性、团队式、跨专业”审计组,将国企工程项目建设和环境资源管理情况审计结果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更加全面和客观评价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履职情况和经济责任,消除监督空白,推动国企审计监督实现深层次、全覆盖。
从侧重于单一工程结算审计向全面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着眼于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的有效治理,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关于投资审计转型和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改革的统一部署,新区突破传统的对国企投资建设的单个项目开展结算为主的审计模式,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大数据手段,探索对一家国有企业近三年来全部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开展全面审计和绩效审计,注重审查投资决策和建设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拓展政府投资工程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有效投资和国企资金高绩效使用,实现对国有企业“审计一次,规范全面”的目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企审计工作新路径、新经验。
从侧重于查错纠弊向推动健全完善投资监督体制机制转变。通过融合审计,新区深入剖析影响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投融资风险、债务风险、内部管理、国资监管等存在的问题,着力揭示矛盾和风险隐患,从加强国企综合监督制度和机制体制建设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快推进修订完善区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优化国企审计监督工作流程,努力消除影响区属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同时,他们还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出台审计容错纠错办法,鼓励国企担当作为、锐意拼搏,助推国企提质增效,为促进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作出审计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