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汪险峰报道 12.5公里柏油路,220盏路灯,3座跨河桥,3个饮水井,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80平方米的卫生室,一家秸秆回收加工企业,一家劳务建筑工程公司……这些是鞍钢扶贫干部曹利新驻村6年来,岫岩县石灰窑镇石灰窑村发生的看得见的变化。
全村提前完成脱贫目标,建档立卡户减少79户194人,发展建档立卡户脱贫项目40个,树立脱贫致富带头人4人,村里想脱贫、要脱贫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则是曹利新殚精竭虑帮助这个小山村取得的脱贫成果。
2019年,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石窑灰村已经脱贫,但驻村工作队队长曹利新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忙碌在田间村头、走村入户。
3月末,看着村里本该出去务工的村民一个个都“窝”在家里,曹利新心里纳闷起来,“咋都不出去挣钱了呢?”原来,这几年建筑市场形势不好,大家出门在外,一时半会也找不到活。“倒不如待在家里省钱。”
“这样可不行!”石灰窑村脱贫不久,底子薄,劳动力不出去劳动都憋在家里,极易返贫。思来想去,经过与村“两委”商议,曹利新决定把村里务工人员都组织起来,成立个劳务公司,“咱们自己找活干。”
曹利新自觉成为公司的“业务经理”。他拿上文件,带着公章,在鞍钢上级扶贫组织的支持下,不停地往返于鞍山岫岩两地。“需要劳务用工吗?”成了他的自我介绍。
去年春天,鞍钢援建石灰窑村跨河大桥动工。曹利新迅速与承建方——鞍钢建设集团公司取得联系,拿下了大桥建设部分劳务用工的活儿,一下子解决了10多名村民的务工需要。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大家都特别高兴。今年56岁的瓦匠高希明已经立下承诺,他告诉曹利新,“队长,你尽管找活儿,我组织人来干。”2019年,在支付完村民工资后,劳务公司给村集体经济创收了2.2万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基础。为找到适合石灰窑村发展的产业,曹利新这些年一刻也没有停息。他去沈阳、河南等地调研有机肥项目;去辽阳、盘锦,丹东、大连等地考察调研大棚种植、果树栽培、大樱桃种植;去吉林、桓仁考察中草药种植、了解林蛙养殖条件,请农科院人员指导村民栽培果树,同致富带头人研究示范开展甜玉米种植、螵蛸养殖;向上级扶贫部门申请扶贫资金……
在曹利新看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既要符合当地客观实际,又要尊重村民意愿。“往往是想了10个项目,调研了9个,搁置、放弃几个,最后可能只有一个可以实施。”“可就是因为能够落实的项目有限,所以一定要干成!”曹利新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