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项俊平 记者李建民
“刚刚移植的幼苗,一定要有充足的水分!水一定要浇透,浇透!”
昨日(5月13日),天气闷热。一群人顶着太阳在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劳四村红薯基地又是浇水,又是除草,忙呼了一个上午。临近吃中午饭的时候,一个穿着青灰色T恤、戴着眼镜和口罩、满脸是汗的中年人反复叮嘱即将收工的菜农:“这些红薯苗就是我的孩子,你们一定要给它们最悉心的照顾!”
嘱托的人,叫杨新笋,二级研究员,博士,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是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专家,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和长江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这是我们复工复产后,杨教授第三次来田头指导我们育苗生产” 湖北丛霖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丛霖生态”)董事长金一凤称赞道,“多亏了他,不然的话,我们要多走许多的弯路。”
据介绍,“丛霖生态”是一家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集蔬果种植、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开发及园林规划与施工建设为一体的农林业高科技企业,长期遵循专业化、标准化、示范化的生产模式,开展蔬果种植。目前包括红菜薹、南瓜等21个农产品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前几年,甘薯、薯尖走俏市场,丛霖生态想结合当地的水土和气候条件,将红薯产业打造成江夏的“一区一品”。但苦于不懂技术,推进速度非常缓慢。2018年,通过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杨教授开始精准对接丛霖生态,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科技帮扶。
技术就是硬核。当时在田头,杨教授“薯”下了一个心愿:希望手把手帮助企业建立起江夏区红薯种植基地,把它打造成为武汉市红薯种植的标杆。
在杨教授的指导下,丛霖生态甩开膀子干。他们依托“互联网+农业”以及金融、科技、人才、市场渠道等优势,与劳四村签订整村土地流转合同,以“江夏曼城”为平台,进行农业综合体城乡统筹示范开发。
两年来,丛霖生态一共引进和种植了20个红薯新品种,其中四个菜用品种,14个鲜薯食用型品种,另外还有两种新型的观赏品种:紫叶和黄金叶甘薯。一举拓展了甘薯的利用途径。
在杨教授和丛霖生态的共同努力下,武汉红薯种植的新标杆越树越高,越长越粗,越擦越亮。其生产的薯尖和红薯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正当丛霖生态准备着手新一茬的生产时,新冠疫情爆发,企业的经营一时陷入停顿状态。杨教授为此心急如焚。
前不久,丛霖生态终于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开始复工复产。
密切关注红薯基地的杨教授一听说丛霖生态复工复产了,就三番五次地赶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以保证基地育苗和种植的安全和高效。因为,他想早日实现打造武汉红薯种植新标杆的梦想。
“目前,基地以鲜食型品种为主,菜用型品种和观赏型品种为辅。鲜食品种和菜用品种均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分别为营养保健食品和绿色生态叶菜,已经走进了武汉的各大超市,为市民的菜篮子和餐桌增添了一道健康食材。”金一凤介绍说,预计叶用菜薯和红薯上市期间,可为武汉市民提供360万斤薯尖和150万斤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