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保”“六稳”核心是保就业稳就业,要以中小企业为抓手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中国网举办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期)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陈彦斌主持,聚焦“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联袂探讨。
如何看待“六保”与“六稳”的关系?就业优先政策如何落地?
金碚指出,“六稳”与“六保”是坚持了底线思维的逻辑,保住底线,就业优先。“六保”、“六稳”的政策目标是多重目标,尽管它们在相当程度上是正相关的,但是里面仍然存在“trade off(此消彼长)”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我认为,上半年我国主要是寻找到这些政策目标正相关的方面,确定主导方向,同时将其余目标逐渐向这个方面转变,在下半年最终确定一个最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杨瑞龙认为,“六保”是“六稳”的前提。两者更加显示了我们的底线思维。守住底线就成为我们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无论是“六保”还是“六稳”,核心问题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就业和保民生是“六保”和“六稳”的“牛鼻子”。短期来看,我们国家要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同时,在可能条件下争取一定的经济增长,因为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才有可能对就业和民生提供一个扎实的经济基础。
毛振华认为,“六保”和“六稳”中,保就业和稳就业是核心,因此要以中小企业为抓手,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支持政策。因为,在这次疫情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中小企业,而且他们也是民生的重点领域。中小企业的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面临严重的失业和没有生活来源的风险。具体来看,政府要补助“开门的企业”,可以通过帮他们发放部分工资,或者减税减负;政府还要择优扶持中小企业里有发展前景和科技含量的企业。
张晓晶认为,“六稳”的要求高于“六保”。“六稳”要求某一目标要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六保”仅仅要求某一目标不能越过底线,体现了事态发展和外生冲击的严峻性。因此,“六保”是“六稳”的底线。“六保”的核心是保民生和保市场主体,着眼于解决“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真正体现了我们的底线思维。就业优先政策要鼓励更多的灵活就业,改变过去传统思维,允许摆摊等就业形式。
刘元春指出,“六稳”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抬头下提出的,而“六保”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长,而是针对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同步深度下滑所出现的冲击、风险和超级问题进行布局的。要想达到“六稳”,必须以“六保”为前提和着眼点。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主要经济体在危机救助的过程中,核心要义是保生存,保生存就会体现在保民生和保市场主体。因此,我们要把就业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财政货币政策都要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
梅新育认为,“六保”是“六稳”具体要求的落地。要实现“六保”,不仅仅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整个宏观需求,而且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产业方面,二是微观市场方面。从产业来看,要突出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产业的出口额占整个出口总额的20%,因此要保就业,首先要保住龙头产业;从微观市场来看,要放宽对企业的管制,激发企业活力,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