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7月6日讯 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2035年,全球5G驱动的行业应用价值超12万亿美元。在与信息紧密相关的金融领域,5G带来的“化学反应”尤其强烈。
毋庸置疑的是,5G所涵盖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和其它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选择。
如何使5G更好服务于数字金融,我们对话金融改革专家、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利,请他解读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有关问题。
问: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变革的重要趋势,5G对于金融数字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5G对于金融数字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的全面优化。首先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网点,迁移成本户逐渐降低,便于集中管理和布局,5G的便捷性将实现金融前台服务设备随时随地连接云端,数据可得性大大提升,金融机构轻型化、智能化程度也将有明显改善。过去传统金融服务基于光纤专网,成本高昂且安装费时费力,这些设备在5G技术成熟的过程中逐渐淘汰,通信全面无线化,网点配合云端大数据和智能AI系统,更好服务金融客户,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同时,5G将加速金融与其他互联网产业的结合,扩展金融互联网生态平台。
二是改变信息不对称。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由于物联设备传感器能够实时高效地获取信息,金融机构获取的信用评级数据维度更广、可信度更高。金融机构通过实时地分析海量、多态、相互关联的项目数据,识别企业或个人的自然属性,掌握他们的实时资产状态,追踪他们的行为特征,从而使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更加有效。因此,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监控水平将有质的飞跃,目前的评级体系主观性强、可靠性差、数据造假等问题将被彻底打破。同时,降低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普惠金融工作的展开,简化信贷流程,普及线上小额信贷,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5G将开启全面数字化时代,大量物品特征将会数字化并被赋予金融属性,物联网金融很快崭露头角,万物互联推动金融行业渗透到新的空间,客户体验升级,服务层面下沉,产业边界拓展。
问:5G在金融数字化转型应用方面存在那些困难?
答:传统金融一直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可得性差、不确定性高等问题,5G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技术逐渐成熟和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
一是相关监管政策缺失。金融领域迎来新的5G技术的同时,科技、金融两个领域的双重监管也必将接踵而至。尤其是随着5G应用条件的逐渐优化,新技术的落地也需要解决相应技术规范的缺位问题。截至目前,有关开放银行领域的监管政策框架或相关管理在国内仍未有明确方案,其中数据隐私安全是当前的主要难点。从监管层面而言,对于如何实现智能语音代替人工语言合规的要求未有明确表态,暂不认定人脸识别的有效性以及视频交互认证,仍然要求沿用客户意愿验证及多维身份验证方式。此外,由于在原有金融监管下要求核心业务不得外包、数据本地化等内容,5G+云计算、区块链等跨区域数据服务也将难以施展。从监管方式上来看,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监管路径,不适用于银行呈现去中心化、分布蜂窝形式的发展形势,需要迭代适配。
二是支撑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发。5G网络环境下金融行业相关应用的落地和推广,还有赖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高清视频、分布式架构等多领域技术的支撑,当然也受制于这些新技术的演进和应用条件,5G时代会有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产生,对存储量的要求大幅提升,例如当前银行业数字化的规模在20%左右,基本实现了标准交易环节的数字化。但是,一些非标准化环节的记录和数据存在缺失,诸如客户经理外出客户访谈、客户在网点办理业务时的等待,并且传输、存储这些数据的难度很高。5G环境下数据的存储和解决方案的提供成为主要难点。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都尚未达到金融全面数字化的要求,受限于网络传输速度以及金融设备的缺失等,许多关键技术都有待深度开发。
三是标准规范尚未定型。5G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需要5G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与落地,而当前5G标准尚存在缺失,并未完全定型。2018年12月3GPP第82次会中,3GPP对Rel-16时间计划进行递延,该版本将全面满足5G三大应用场景的需求,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5G技术标准。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也有望被正式纳入5G候选技术集合,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金融行业数字化、智能化需要新技术适配各类系统和机具设备,并且金融领域随着5G时代应运而生的高性能设备也需要符合金融业标准的统一管理。因此,做好面向金融行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关标准、风险防控等相关标准成为新技术应用的关键。
四是数据安全没有保障。一方面是网络与数据安全保护的压力增大。更大范围的用户接入、更复杂的设备交互、数据由相对封闭的系统转移到更为开放的系统,机构将遭受更大规模、更高频次网络恶意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将提升。另一方面是数据量大幅增长对于硬件资源、运算性能、云平台架构等提出更高的要求。5G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形成,很多不法分子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数据,侵犯个人隐私。反之,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也反映出软件运营商的技术安全不达标。因此在5G时代,信息安全应从网络服务商、技术提供商、金融从业机构、金融客户等多维度进行安全防范。
问:您对此有何建议?
答:为保障5G更好推进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从宏观出发进行整体布局,打破产业壁垒,各方通力合作。
首先是加快完善5G相关政策,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政策制定者应尽快考虑制定5G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规,加大金融以及各个转型领域相关政策的交流,促进跨行业监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积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各方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平衡好发展和安全两方面的基础上,探索金融领域新技术的应用。针对在5G环境下推动形成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建议金融与科技两方管理部门联合出台应用相关的监管政策,如新技术应用下的产品管理、跨行业数据共享、风险防控等。
其次是鼓励5G科研创新,推动国内外标准化落地。要注重5G终端设备的研发,弥补我国终端制造技术的短板,构建竞争优势。加大科研投入,结合云计算、AI、生物识别、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全面升级供应链金融服务,加速智能网点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落地实施人工智能的应用以迎接5G网络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建立全面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的分布式智能型系统,形成数据挖掘、行为分析、精准营销、风险预警、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闭环管理”智能系统。推动相关组织制定和完善新技术应用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准、金融基础设施标准、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标准等内容,推动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业标准体系,保障落地金融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水平。
最后是优化金融数据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自身应当出台更周全的数据安全保护与风险控制制度,加速探索合成数据等前沿数据脱敏技术。通过云平台建设突破本地存储限制造成的瓶颈,降低存储成本;通过边缘计算,执行实时、短周期数据分析,更好地支撑本地业务的及时处理与执行等技术革新也将助力金融机构在5G时代游刃有余。为保证金融行业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便捷性,在5G网络落地应用过程中,可考虑为金融行业分配独立的切片,类似于建立一张隔离的金融专网。同时,网络的智能编排也要满足金融机构前中后台的需求,要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的发展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变化做好网络适配,满足不同业务场景下对网络性能的差异化需求。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做好应对新的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和网络风险等的监测、预警和处置方案。(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