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的要素是数据,新的基建是算力,新的内燃机是算法
产业观察员 海霞播即将于9月初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将聚焦新基建和构建发展新格局展开深度探讨。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为此专访了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
顾强,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先后在纺织工业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国家制造强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导师。
对于新基建和工业互联网,人们普遍关心的是,政府的传统基建改造升级,新基建带来的新市场空间,公共服务激活新的市场空间,能否给企业带来特别是制造业带来新的动能,新的增量?
顾强认为,新基建的本质在于应用,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加速转型升级。
顾强说,技术变革,可以说是智能化的过程。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进入到万物互联、万物智慧、万物智能的时代。过去是人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现在是人跟物联,物跟物联,进入到万物互联阶段,未来是万物智能的社会。疫情更加速了对万对万物互联的智能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下,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焦点是什么?一个国家和地区跟另外一个地区竞争的焦点是什么?面向未来智能化的社会、智能化的世界,竞争的焦点又是什么?
我们知道,这当然会跟过去不一样,新的要素是数据,新的基建是算力,新的内燃机是算法。那么,这些数据、算法、算力背后又是什么,我们到底竞争的是什么?
比如说数据,中国有最多的数据,但是在数据之后,需要看操作系统,包括过去说PC端的操作系统、手机的操作系统,今天已经进阶到云计算的操作系统。当然数据的第一关是抓取数据,抓取数据的第一关是传感器,传感器后面是什么?实际上还是芯片的竞争,还是能够获取数据手段的竞争。
算力本质上是芯片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后面是芯片开发工具,生产芯片的装备和材料的竞争。
算法实际上就是涉及到基础理论的竞争,是底层技术的竞争。对中国而言,我们有一些优势是在基于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之上的应用技术,一些应用方向,依托于我们庞大的市场,依托于我们更多的从业人员,有一些优势,但是实际但是说到底背后还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尽管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但是制造业背后的竞争,依然是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竞争。比如说工业软件的竞争,比如美国制裁中国,包括华为EDA(一种芯片设计的工具)。比如说研究半导体的时候,竞争最核心的装备是光刻机,都是14纳米,包括基础材料,比如中国芯片到目前为止95%以上的硅片材料都是进口的,最后就是半导体的化工材料,最基础的就是底层技术和基础理论。
从未来竞争技术上来说,所有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等等,最后实际上是数据、算法、算力的竞争,再之后还是这些底层技术的竞争。
所以,对中国而言,如何在基础理论基底层技术、基础材料、新装备、工业软件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以半导体为例,没有授权不能用他的技术,在这些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是最根本和不能回避的挑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更大的竞争压力。(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