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7月16日讯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碳市场正式启动,同时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又一重大里程碑式进展。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这一成交价格略高于过去几年全国七个试点省市的加权平均碳价。
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碳中和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吴宏杰受邀参加“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暨首届30·60国际会议”。现场中国发展网产业观察员特地连线采访吴宏杰,内容如下:
问:据了解欧盟市场碳价最高点达到380元一吨,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的价格在碳市场发展初期大概是怎样的一个水平?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吴宏杰:与此前七个试点省市市场刚开盘时的价格相比,48元的开盘价格相对较高,同时也高于很多人的预期。通过我个人在碳市场十多年的经验来看,48元的开盘价格既符合我国当前双碳目标的设立,同时也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全国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这是碳市场追求的一个重要效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势必引发全社会系统性变革。48元的开盘价格会对重点排放单位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减排的紧迫性,但也避免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
碳定价是碳金融的基础,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从而提高社会金融资本投向碳中和产业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积极开发碳减排技术和大力发展碳中和产业的信心。
我国全社会碳减排边际成本约300元/吨。未来的一段时间随着碳达峰时间的临近,碳价肯定会是一个上涨的趋势。
问:针对推迟开市前一些企业的碳排放数据造假情况,您是如何看这个情况?有哪些好的建议?
吴宏杰:我国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行,标志着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坚定信心,全球各个国家都在紧盯中国减碳的进展情况。
碳市场要进行交易,最基本的基础是要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因为碳市场是一个建立在碳排放数据基础上的市场,严格的MRV(报告与核查 Monitoring,Reporting,Verfication) 机制才能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数据造假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将会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杜绝,一方面会影响我国国际声誉,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国内配额分配的不均,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可能会严重影响我国碳中和目标达成。建议从配额分配、核查以及监测制度方面主管部门要加大核查力度,健全数字化智能化的核查流程及体系,减少人工参与环节,围堵数据核查漏洞;立法上要建立更严格的惩罚机制、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造假企业的违法成本;加大监督部门的事后监督检查力度。
问:今天碳市场开市透露出哪些良性信号?
吴宏杰: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高度重视的事情,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所用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与新能源的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不亚于我们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IT革命。如何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必须未雨绸缪、仔细思考的问题。今天碳市场开市,确立了碳定价的最基础问题,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有关企业特别是配额短缺的企业,要从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
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文件及配套的文件,如MRV制度、碳金融制度等。为了鼓励碳中和产业的发展,自愿减排机制也应快启动,同时鼓励社会多层次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