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论坛”主会场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在2022年11月2日上海“全国城市论坛”的发言中提出,未来城市发展应有两个朝向、六种类型,即城市向外扩大开放,应打造通道城市、区域城市、城乡一体等三类城市;向内科学治理,应打造宜居城市、产业城市和数字城市等三类城市。
刘大成发言
一、 通道城市
一定要介入到国际和国内主要贸易通道、物流通道、金融通道、人才通道和信息通道中,做全球或国内物理链接或逻辑链接的主要节点。
横向看,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东京、洛杉矶等都是依通道而繁荣壮大。纵向比,上世纪初,清末对外开放的十三(贸易)行繁荣了广州市;20-40年代,俄罗斯远东大铁路链接亚欧成就了东北的经济强盛;1956-1965年集装箱及其高效远洋货运体系推动了亚洲四小龙和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通道城市应体现三种特征:通道物理链接、产业生态链接、数字网络链接。
二、 区域城市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城市更要与周围城市、产业和人口相互融合而形成合力,构建区域一体化城市群,构建大城市群,做大做强汇集要素禀赋的核心区。
横向看,依港(通道)而兴的纽约金融湾区、旧金山科技湾区、东京工业湾区,依产业集群而兴的莱茵-鲁尔城市群、大巴黎工业城市群和荷兰-比利时商贸城市群;纵向比,八、九十年代一夜之间从香港产业转移而兴起的前店后厂型的珠三角城市群;九十年代后期依托小微企业产业集群(主要是浙江)而崛起的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拥有1/6的中国人口、1/4的经济总量,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又公布了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一时间段,中央也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泛珠三角城市群涵盖了1/3的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赛道。
区域城市应体现三种特征:核心区域增长极、产业协同合作网、发达的交通和信息通道。
三、 城乡一体
真正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城市化,而真正让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城乡一体化。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曾论断“人类历史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漫长的农耕文明从未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文明才实现了远远超越上万年人类累计的财富。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城市化浪潮,伴随着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代表的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历时200年;伴随着“南北战争”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二次城市化浪潮,历时100年;伴随着全球化资源配置而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第三次城市化浪潮,历史70年。
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则开始于改革开放,目前城镇化率达到了近65%,城市化率就更低了。对于长三角、大湾区来说,城乡界限越来越模糊,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相互流动,助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应体现三种特征:城乡便利交通、农民便利就业、市民便利乡居。
四、 宜居城市
城市化浪潮兴起的原因就是城市更加适合人类发展,更加宜居。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也反向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间紧张、关系淡漠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更相应产生了城市宜居的问题,联合国人居署相应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
横向看,巴黎红磨坊城市人文区、伦敦旧城改造后的哥本哈根绿廊、纽约商业第五大道、东京新宿核心区等,既有发达的商业体,又有强烈的人文气息,还是极具环保特色的生态城市。纵向比,宋朝时期的清明上河图、清末明初的天津五大道、民国时期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等。
趋利避害的人类天性使得自发产生人口流入的城市多是宜居城市,更是充满活力的城市,反之则基本上是衰败的城市,没有未来的城市。宜居是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者必须要考虑的核心城市要素。
宜居城市应体现三种特征:以人为本的人文微环境、生态循环的绿色大环境、稳定增长的就业近环境。
五、 产业城市
市民的宜居和城市的发展还需要产业的支撑。最初城市的产生来源于军事防护和商贸聚焦,而城市高速发展及城市化浪潮则得益于工业革命,得益于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城市内部以及城市周边的聚集,城市与产业相辅相成,城市密集的劳动、资本和创新要素孵化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规模化产业的高度聚集孵化出劳动、资本所推动的城市聚集。
产业城市应体现三点特征: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推陈出新的优势产业、不断演进的产业集群。
六、 数智城市
随着知识创新的高速迭代,工业时代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的临界点,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算力成为新生产力,算法成为新生产关系,而知识推动经济社会的经营范式替代率(生产率提升),人类财富的累积速度可能远超过工业时代推倒农耕时代而形成的速度,城市的数字化乃至数智化已经成为不能逆的历史发展过程。人们已经很难从移动支付退回到纸币支付,很难从电子导航退回到纸质地图查询甚至街头寻求路人指定,很难从智慧手机退回到功能手机。基于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机器人的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将更有效率、更能精准和更低成本地完成城市内部的科学治理。
数智城市应体现三点特征: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问题导向和智慧化城市治理决策。
附: 会议简介
10月31日是联合国大会指定的由2014年开始的“世界城市日”,也是在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首届“首届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是在中国上海召开,当时的年度主题是“城市转型发展”。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再次回到上海,主题是“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
“全球城市论坛”也是为宣传“世界城市日”而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起并与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等共同主办。2022年11月2日的“全球城市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主题设为“全球城市·开放共赢”,300余位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瑞典、斯洛伐克、韩国等国等国家的学界、政界、商界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邢海峰、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间事务顾问杨榕、世界银行首席城市专家金润希等分别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effery Sach、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吴缚龙、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等做了主旨演讲。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与南通市党组成员潘建华、湖州市副市长金凯、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吕雪城等就"双循环背景下城市开放共赢"发表演讲。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录法主持。
(录音整理:刘子嘉)
(作者:刘大成)
刘大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学会兼职包括: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多式联运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创新驱动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通信工业协会5G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数字农业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技术创新协会科技创新生态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服务联盟副理事长兼智慧供应链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危险品专业委员会原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工业工程师学会(IIE)中国联络部原秘书长等,《铁道学报》编委、《供应链管理》编委、《铁路货运与经济》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