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2月17日讯 首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城市建设与持续发展科技论将于2023年2月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作为中国科协港澳台办公室“2022年海峡两岸暨港澳科技人文交流资助项目”,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台湾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承办。
论坛以“韧性城市”为主题,设置科学、技术、工程、青年专题版块,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陈湘生、彭苏萍,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澳门工程师学会会长胡祖杰等20位院士、学者、工程师及青年人才,纷纷围绕主题展开发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大量涌现,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次论坛将通过城乡建设与公共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讨论,提出《韧性城市发展倡议》,提供科技强韧、管理强韧、文化强韧三个方面的韧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施路径。
3月24日,参与此次论坛活动的内地及港澳相关企业代表赴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项目进行实地参观。作为城市地下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城市综合管廊被称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工程”,具有连带性强、覆盖面广、波及面大、直接作用突出的特点,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呈蓬勃发展态势,当前,香港、澳门也正进入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初期。
期望通过此次论坛活动,内地及港澳相关企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同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关键技术研究的合作意愿,并签署合作备忘协议,这为内地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综合管廊关键技术成果在香港、澳门相关项目中落地实施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切实解决综合管廊管线安全运行和运维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