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2019年6月12日讯 长期以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固体废物是一大“拦路虎”。
据生态环境部2018年12月公布的《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年报》统计,全国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010.1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78.1万吨,生活垃圾产量则高达20194.4万吨。从全国来看,我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至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危害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部分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十分突出。
什么是“无废城市”?
2019年1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预计两年时间内在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根据《方案》,“无废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推进固废源头处理的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填埋量,由此也将进一步催生出“无废城市”建设背后的数万亿元处置市场前景。
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非不产生固体废物,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
近年来,日本、欧盟、新加坡在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可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提供借鉴经验。如日本持续推进建设循环经济社会基本规划,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了“迈向循环经济:欧洲零废物计划”“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新加坡提出迈向“零废物”的国家愿景等。
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核心都为了建设一种新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瓶颈,以及废物处置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
固废遇上水泥窑
以往国内处理固废、城市垃圾的方式往往是回收再生,但如果有一些垃圾无法回收再生,高温高效的焚烧方式是较为友善的解决方法。众多可供选择的固危废技术处置中,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技术,是水泥工业根据自身的工艺特点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置手段,指的是将满足或经过预处理后满足一定要求的固体废物投入水泥回转窑,在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对于处理固废、城市垃圾,水泥窑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一般专业焚烧炉的温度都是在900~1000℃以内,处理成本较高,而且焚烧温度、停留时间不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水泥窑高达1800度的温度,处理任何冥顽不灵的危害废弃物都游刃有余。水泥窑内煅烧温度高、热容量和热惯性大,有害成分均能被彻底分解;废物在水泥窑内经过焚烧后,其中含有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绝大部分固熔在水泥熟料的晶格中,不能再溢出或析出,没有二次污染隐患等等。水泥厂协同处理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处理方法,运行成本更低,对于企业除了主业的收入又有处理废弃物的收入,在经济驱动的情况下,又有法规、政策、税收的支持,整体核算下来水泥厂协同处理优势明显。因此,过去三十多年来,水泥窑一直在欧美、日本等国家扮演“废弃物终结者”和“城市净化器”的角色。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协同处置起步较晚。然而,经过20多年的摸索实践,目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已经有很大进步,在无害化处置领域优于其他处置技术。同时,在危险废物的精细化管理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以目前为止国内单厂处置规模最大的协同处置项目——广西台泥贵港厂为例,台泥贵港厂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一共可以处理36大类的危险废物,包括医药废物、焚烧处置残渣、废矿物油、废酸、废碱等35大类危险废物和1类一般固废——城市市政污泥。预计年内投入运营后, 4条日产6000吨熟料的水泥窑,将形成年处理30万吨危废与3万吨市政污泥的能力。届时该项目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生力军,有利于改善贵港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营商环境,助力打造“无废城市”。
如今,走进这座“花园式工厂”,远处有青山,近处有绿叶,池塘有鱼游,林间有鸟鸣,再加上蓝天白云……如果不是山脚下那些高高耸立的生产线,你也许不会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在一个生产水泥的厂区内。
开启万亿元市场
随着环保标准和环保执法的日趋严格,国内固体废物市场,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都非常大,已经衍生出一个巨大的市场,水泥企业纷纷布局。
从国际经验来看,固废处理行业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往往离不开规模化与正规化处理企业的参与,而这正与当前我国处理市场主体小而散的现状不相匹配。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方案背后数万亿元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意味着传统固废处置从前端回收,到后端处置整个生态体系的彻底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撰文指出,建设“无废城市”的潜力和潜在效益巨大。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的产值规模将可达到7万亿元至8万亿元,且带动4000万至500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新动能。
事实上,今年年初出台的“无废城市”建设方案,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与评估固废处理市场背后的产值规模。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整体环境下,“无废城市”推动的循环经济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将推动其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具有可观的市场机遇与空间。而这,是必然是留给哪些有准备的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