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伴随着特色小镇同质化严重、体验感不足等通病,国内文旅特色小镇逐渐进入洗牌期和沉淀期,究其原因,很多文旅小镇缺乏IP资源,一些小镇仅仅以古城、A级景区为依托,缺乏深度资源与内容开发,民俗文化也缺乏系统规范与深度耕耘,部分小镇盲目复制国际山寨主题IP。导致目前大量文旅小镇盈利基础较弱,盈利项目不到10%,投资额至少在35亿元至40亿元,资本回报周期至少需要15年。
根据2018“文旅中国”博览会上公布的数字,截至2018年10月19日,全国规划特色小镇1500个,预计2020年文旅小镇达1200个。在已经公布的国家级特色小镇中,文化旅游类型特色小镇占比达62.8%。
“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特色小镇存在定位不清、缺乏特色、过度房地产化,千篇一律的重复性建设等问题。”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建设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发展的概念,所以从地产开发的角度看,不能有各类圈地的考虑。”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强调。
文旅特色小镇如何发展?特色小镇仅仅是支点
特色小镇中的文旅特色小镇,是充分利用了秀美山川、良好生态或新鲜果蔬、风味美食,或传统建筑、历史渊源,或悠久文化、特色风情,加之宁静散淡的氛围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对城里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种现实需求。人们的生活追求正在由一般的物质层面向精神及人文层次演进,休闲、养生、探险、游历、摄影、写作、交友、亲子等特色需求,使这一市场还在持续扩大之中。
文旅特色小镇是一个支点,可以引导和吸引大量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接待、旅游服务和农产品零售等行业中。其中“吃”和“购”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非农领域转移,拉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百业兴的联动效应,通过文旅特色小镇的载体,把农村闲置的青山绿水、田园野趣、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这些沉睡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抓手。文旅特色小镇可以带动城市资本下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也就是农业就地就业、就地城镇化的有效形式。
特别是古村古镇要生存,一定要与大市场对接,解决资金问题:一是让自身价值换取市场资金,给投资者和当地人以持续回报;二是当古村古镇成为可以赚钱的文化旅游产品时,保护就有了真正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建设开发要转型升级,从卖有形商品转向无形文化、卖传统生活方式、卖穿越之体验、卖思古之环境、麦原生态之特色。
而文旅特色小镇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真正体现特色,走差异化之路,特色是命脉。要改变以往山寨、模仿、复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形成或产业、或文化、或资源、或建筑的特色小镇。
这里面说到底,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走了一条模仿型的道路,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是模仿、跟随的思维,现在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从过去数量、规模型的增长,变为质量、品质型的增长。
在当下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下,文旅特色小镇更需要以“内容为王”,深入挖掘地方文化IP;更需要是发挥地方产业特色、凸显地方人文底蕴、引领地区创新发展,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生态圈,最终实现“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需依据当地资源,因地适宜的选择发展模式。
道略文旅产业研究中心专家介绍,文旅小镇一般有五类投资主体,分别是地产企业、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各路资本和非企业结构。成功的文旅小镇需要具备好选址、好产品、好运营、好营销和好团队五个因素,例如乌镇从观光小镇向度假和文化小镇升级,并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节举办地,是中国文旅小镇可以借鉴学习的成功代表。
乌镇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位于上海、苏州、杭州的黄金三角地带,离大三城市都不到1小时的车程。开发最初,乌镇以东栅的观光旅游为主;随后乌镇对西栅进行保护开发和基础设施改造。
古镇在作为景区之前,首先是居民的居住地,在开发之前需处理产权的问题。乌镇在开发西栅时采取整体产权开发的模式,即先全资买断西栅所有原商铺和住家的房租产权,再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改造和经营,规避了开发时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古镇过度商业化、业态同质化等问题,以此乌镇向休闲度假小镇转变。 随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乌镇以戏剧为入口,举办乌镇戏剧节、建造木心美术馆,把戏剧作为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属于乌镇的IP,避免了古镇的同质化。近年来,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并入围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凭借世界互联网大会释放的连锁“红利”,不断抓住历史机遇,乌镇开始向互联网会展小镇转变。
发展模式多样,特色服务塑造品牌
目前,国内文旅小镇大多呈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在原有古村镇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二是以当地的核心景区为基础,带动周边村镇的旅游开发;三是以文旅地产为主要形式,人为“造镇”。
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声浪中,运营却是摆在众多文旅小镇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建设文旅小镇切忌浮躁焦虑。如果没有自然环境、居住环境、休闲设施等基础设施支撑,文旅小镇的后续经营便难以引入产业资源。文旅小镇的标签应该是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社会空间,才能吸引高端产业、优秀人才在小镇落户,才能吸引大量的观光客前来消费。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开发项目时,保护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恢复原本的文化风貌,做到保护性开发,还要合理引入完备的现代化服务设施,提高旅游及居住的舒适度。
文旅小镇运营管理三大关键点
一是多样化的业态
餐饮和住宿——
吃住行游购娱,食与宿排在旅游了旅游业态需求的首位。由此可见“吃与住”的业态组合之关键。商业业态配置的关键是建立商业消费生态链条。一般情况下,要把文旅小镇项目运营好,首先应配套丰富的特色餐饮产品,包括特色小吃、地方美食、主题套餐、田园野蔬等。同时,要有多样化的住宿产品,包括精品民宿、特色酒店、文化客栈等不同的住宿业态,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住宿服务。
精心布局特色小商品——
特色小商品打造是文旅小镇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游客在景区消费的重要体现。对于文旅小镇来说, 特色商品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纪念品如当地特产等,另一方面是特色文创商品如地标性特色产品等。有些特色商品只有当地具有,这种稀缺性非常有价值。近几年是特色IP爆发之年,一个有特色、有爆点、极具传播特性的IP为文旅小镇带来的影响力是极大的。文旅小镇是高度重视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其独特的文化因子使得其开发文创特色商品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深入挖掘小镇自身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等,对旅游商品进行品牌化的包装与设计。
休闲娱乐——
留客是文旅小镇建设非常关键的一环。客人留下了,带来的巨大的饮食与住宿等消费,以及更多的二次消费,是小镇运营收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而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把游客留下来。这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夜晚消费,另一方面是淡旺季的业态分布。因此,可在分析文旅小镇区位、资源、布局的情况下,引入夜间消费项目,如演艺、游船、走秀、灯光秀等内容,或是特色民俗内容,增加景区吸引力。此外,文化馆、艺术馆、养生馆、电影院、音乐剧院、酒吧等娱乐项目,以及小镇音乐节、国际魔术节、书画艺术节、饕餮美食节等活动项目也能为文旅小镇建设导流,提高小镇业态经营收入。
二是设置合理的动线组织
人流动线——
动线组织是文旅小镇前期运营阶段的关键问题。动线组织主要包括人流动线和车流动线两方面的内容。人流动线就是游览动线,组织中应注意人流的单向,组织游客一条街走过去,尽量不要有选择,那么这条街上生意就会很好,没有死角。除了主街之外,小镇还应设计一些美食街、古玩街、文创街等,形成丰富的人流动线。另外,在人流组织中应该设计一些节点性景观广场,把人流聚集起来。广场在后期运营中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做活动,也可以做临时商业,具有非常丰富的使用功能。
车流动线——
车流动线,就是物流动线。首先,车流动线要解决商家备货问题,小镇生活的人群生活物资的出入问题和人群平时进出问题。其次,把停车场、停车位和车流动线结合起来。最后,车流动线不与人流动线交叉,如果说有交叉,不利用流线的组织,而且比较容易出事故,有安全隐患。
合理招商运营 设置四季全时模式
旅游商业的一大特点是经营的季节性,即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季节性是大多数旅游地的典型特征,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中国西部地区的大部分景区,在冬季的几个月,会进入淡季,商铺开业率甚至不足50%。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尽量延长旅游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
在招商运营中,小镇运营管理团队可以通过制定免租期的招商策略来吸引商户入驻。如对于商客三年免租金优惠,或是把租金分摊到五年十年,分批次交等。此外,招商过程中药有选择性的招入商户,将经营丰富的商户与新商业合理布局。最后是要处理好与属地百姓的关系。招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种情况,比如说有两年的免租期,本地居民觉得时机不错,我可以先租下来,如果做得好我就继续租,如果做不好我就跟你打官司,让你赔我的钱,所以制定招商政策时候,应该与属地的百姓处理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