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数字经济时代,北方地区应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未来都市圈的进阶之路——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空间范式。”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如是说。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共破局》。
顾强在“以城镇化空间优化助推新发展格局”时表示,都市圈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未来会形成超级都市区(两个及以上都市圈形成的都市连绵区)、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独立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形态;同时,在数字经济时代,北方地区应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同时推动实施更高层面的环渤海经济圈国家战略;而中国都市圈的进阶之路是靠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空间范式来提高整体竞争力。
顾强指出,未来中小城市发展路径上将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在核心都市圈的中小城市(镇),这部分是“入圈-入都市圈”,从过去的县域经济变为都市区域经济;第二个板块是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第三块则是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顾强认为,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正在扩大,这里既有工业化、城镇化阶段因素,也有机制体制和文化因素。即便如此,北方也有数字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其中,打造数据走廊、壮大数据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是北方能够实现转机的重要方面。同时,在实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应进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序列。
需要强调的是,都市圈在未来发展进阶中,将依靠“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空间范式,形成产业体系能力,来提高整体区域竞争力。在超大人口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以都市圈的创新尖峰及周边的制造高地相协同的空间范式,这是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中国都市圈的独特竞争力所在。
警惕:“远大的城”开而未发
经过多年轰轰烈烈的发展,我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空间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顾强说,新城新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远大的城”,就是在全国许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建立的数百个又远又大的城(开发区),还有一些大城市是靠大量的资本性、债务性投入驱动的,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回过头来看,如果收益覆盖不了你投入的时候,发展马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过去二十年中的明星城市,尤其过去十年当中的明星城市,现在很多在往下跌落。很“远大的城”,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开而未发。
中小城市“入圈”:从县域变区域
与“远大的城”形成对照的是,都市圈区域在迅速发展,这些区域不是城市核心区、中心区,而是核心城市周边区域,却得到迅速发展。城市每扩大一倍,人均效率增长15%-30%;但人均基础设施投入是下降的,这就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效应。
顾强说:“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北上广每增加一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域,它的人口容纳能力大概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西部的10倍以上,这是从空间效率而言。”他认为,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未来发展路径上将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在核心都市圈的中小城市(镇),是要“入圈”,从县域经济变成都市区域经济;第二板块是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第三块则是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四类区域将组成城镇化空间格局
顾强分析说,早期的城镇化路径主要是从乡到城,而如今城镇化的下半场,从乡到城已经不是第一动力,重要的动力是从城到城,从小城到大城的移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迁移?显然,公共服务是人口迁移重要的动力,更重要是发展的机会、就业的机会、成就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人口持续的迁移。
顾强认为,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正在和即将发生重要的变化,有四类区域将组成整个城镇化空间格局。第一类区域叫做超级都市区,由两个及以上都市圈组成的区域,就像上海、杭州及周边城镇化区域,几乎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超级都市区或者叫城市群。在超级都市区里面的中小城市,人口增长率远高于非都市区之内的。这样的区域类型在国际上也有,比如在美国波士华地区,东京大湾区等。
第二类是独立都市圈,如郑州、武汉、合肥等。第三类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如金华、徐州、潍坊、赣州、临沂等。最后一类是独立的城镇化区域,也可称其他城镇化地区。这四类地区将构成未来城镇化的整体格局。(作者海霞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