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出现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现象。顾强说,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霜冻地带”和“阳光地带”。为什么出现差距?能不能缩小这样的差距?中国的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有工业化阶段、城镇化阶段的因素,重化工阶段结束以后,以重化工结构为主的北方区域,存在着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如果转得慢,发展就停滞了,出现很大问题。
从城市格局来看,1978年中国前20名的城市,北方10个,南方10个,到了2018年,北方5个,南方15个。如果不实施新的国家战略,这个差距还会拉大,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现实。
产业发展生态和产业体系能力是结果导向
过去,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整个环渤海区域钢铁、石化产业比重是非常高的,如今,这个工业化、城镇化的上半场过去了。当然也是新兴产业体系竞争的结果,创新格局正在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比如上海交易所的科创板,90%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就集中在十个城市,以南方为主。再比如所有前沿产业的布局都是以南方为主,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差距很难弥合,在这些新兴产业布局的领域,北方城市目前是落后的,研发的布局是落后的,实际上这也是整个产业体系竞争中很大的短板。
顾强说,北方城市的领导经常在问,我们在营商环境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什么企业还要走?背后的实质就是产业发展生态和产业体系能力的问题。
美国也有南北分化,也经历了几次的变迁,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铁锈地带,很多企业转移到了阳光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霜冻地带有一些地区很多指标在好转,而且能够跟阳光地带相提并论,平分秋色,这里面包括GDP的增长,人均收入增长,人口开始重新流入到霜冻地区。
以华盛顿为例,有一个重要走廊叫做杜勒斯科技走廊,也被称做“世界互联网靶心”,更重要的是美国70%云服务市场的交易在那里,亚马逊70%的数据中心在那里。波士华地区,从霜冻地带再次复兴,不仅仅是数字经济。从波士华地区来讲,无论是纽约还是波士顿,排在第一位就业的是健康部门,第二是金融,第三是教育行业,所以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打造数据走廊 壮大数据产业 发展数字经济
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成为新的要素,算力是新的基建,算法则是新的内燃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北方有没有转机呢?
作为企业智库,顾强提出两个方向,一个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因为这里涉及到东北问题,涉及到东北亚,涉及到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当然也涉及到河北、天津、山东半岛等等,顾强认为在实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应进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序列。
顾强指出,北方也有数字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建设京蒙数据走廊、打造中国互联网靶心,这样的优势其实在中国的北方也是初步具备的。比如北京,数据总量占全国的40%,互联网巨头都是有总部的(阿里、腾讯、网易都是双总部,其中一个总部在北京),实际上从北京的中关村到张家口怀来,张北到内蒙的乌兰察布等,已经形成数据中心走廊。在发展数据加工、清洗、挖掘及深度应用等基础上,打造中国的数据走廊,壮大数据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我认为这是北方能够实现转机的重要方面。
都市圈进阶靠尖峰创新+产业高地
都市圈依靠什么进阶?顾强说,中国有30个都市圈,按照我们的研究,这30个都市圈仅占全国3.5%的面积,占37%的人口,51%左右的GDP。30个都市圈的发展是动态的,这些都市圈在未来发展当中能够进阶吗?靠什么进阶?能够进入到全球都市圈第一梯队吗?
创新决定未来,创新决定高度。顾强举了一个例子,把生物医药做一个空间研究,把波士顿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最高峰,和中国都市圈比较的话,可以看到一个梯队,即上海、北京、成都等都市圈不同的产业高度和创新高度,这个高度决定了这个区域在这个产业领域的未来。顾强在这个模型里用了专利数量,高价值专利数量以及专利运营数量,不仅是专利申报的数量,而是以专利质量作为一个地区医药创新的水平。
顾强说,创新尖峰,怎么能够把创新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关键要打造一个创新的生态。有的国家级新区找到我们,说要做一个独角兽,我直接告诉他不可能。因为创新是一个生态,要从基因开始,要从基础研究开始,要把应用研究做好,要把产业化做扎实。因为这里面有些是金种子,有的是小蜜蜂,有的是瞪羚,在这样一个体系里面通过竞争进化成独角兽,按照设想长成大象,长成独角兽,肯定是不现实的。
顾强认为,在超大人口城镇化进程中,以都市圈的创新尖峰及周边的制造高地相协同发展的空间范式,才是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中国都市圈的独特竞争力所在。
未来之星是谁?现在难以判断,单纯从创新来讲,以自动驾驶为例,谁在自动驾驶领域能够成功全球的尖峰?成为中国的最高峰?如果把旧金山湾区硅谷自动驾驶作为珠穆朗玛峰,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排在中国前列,这些城市怎么样去脱颖而出?怎么能够成为这个产业的尖峰?首先涉及到创新的投入、布局,也涉及到产业的空间范式,怎么进行规模化转化与规模制造?
上海和珠三角都市圈既有创新尖峰又有规模制造高地的空间范式,而北方一些城市,离开核心区30公里,外面是一个很大的落差。长三角核心区和外围区人均GDP的落差只有15%,以北京为例落差是50%,是全国最大的,这里面明显就涉及中心城市怎么和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
顾强因此得出结论,中国都市圈的进阶之路必须是用“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空间范式,来提高整体竞争力。(作者海霞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