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2021年4月12日讯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4月10日在京举行,100项成果获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100个获奖项目成果,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0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2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7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6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8项。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清华大学教授 孙富春
大会现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介绍,今年是“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10周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奖励与成果工作委员会将借助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奖励实行提名制的改革东风,在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的精心指导下,为打造“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这颗人工智能领域学界与业界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中国发展网特地现场采访孙富春教授,以下为采访全部内容:
中国发展网:本次颁奖盛典您觉得有几大特色?北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孙富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如今该奖项已经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拥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今年主要呈现出三“多”,第一是报奖人数多,第二个特点是青年才俊多,第三个特点是奖项多,特别是2021年特地增加了“卡脖子”的芯片技术奖项,主要是希望通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社会团体力量推动国家、政府和企业加快在芯片方面的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一直在引领中国的发展,计算机领域的CSRangkings,世界高校中排名第一的是麻省理工,第二是中国的清华大学,第三是北京大学,由此可以看到北京从大学到科研院所,从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算法层面,北京占全国人工智能人才非常高的比例。根据2020年北京AI发展报告,在包含中国台湾、香港等城市的AI高端人才中,北京占百分之四五点四,几乎占有国内AI高端人才的一半。
中国发展网: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融合的道路上目前遇到的巨大挑战是?
孙富春: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以来也是世界工厂。过去中国制造做的“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人工智能技术是中国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如何深度紧密结合带来质的提升,首先是人才,当今发展时机下,既懂算法理论又懂行业需求能够深度融合的人才非常匮乏,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奖的学术交流放在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为了让年轻的人工智能人才走到产业的源头,走到制造业当中去,让他们真正明白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比较大的挑战是AI的硬核技术,这当中许多是科技日报发布的“卡脖子”问题,如AI芯片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她们是AI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需要集中国家和社会力量重点攻关。第三点是政策、法规、标准、资本和政府有效合力,让人工智能技术紧跟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现在资本投入人工智能面临的巨大问题是,人工智能跟产业的融合遵循“S型”模式,投入进去的增效并不是太快,需要有积累期积累到一定时间才能爆发出巨大的溢出效应,一般来讲需要3~5年。
中国发展网:人工智能应用在各个行业中,目前有哪些创新的成功案例?
孙富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目前在零售消费领域非常成功,例如电商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的算法可以提供给用户智能化、个性化的推荐;其次在制造业物流包装领域,齐鲁石化橡胶厂采样合成橡胶自动化码垛装箱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检测与识别算法实现分解、装盒和打包,优化生产效率,完全替代了手工装箱打包;第三在陶瓷行业的涂釉工艺中,釉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以往都是工人在生产车间手工涂釉,现在机器人涂釉可以完全取代人的工作,目前该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