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会长符国群
“设立中国品牌日,重在内容而不是形式。”在我国迎来首个“中国品牌日”之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会长符国群在署名文章中如是指出。作为中国较早关注品牌的学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符国群就开始研究品牌,并参与相关部委的课题研究。
一年过去了,在今年“中国品牌日”来临之际,上海举办了首届品博会,此举又有何深意?符国群表示,这给企业释放的信号是,自主创新、拥有核心技术,注重对顾客和品牌的长期投入,是政府所鼓励和支持的;单纯的OEM(贴牌生产,俗称代工生产)或简单的加工贸易,将逐步成为历史。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中国品牌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符国群:首先,发展品牌,必然要求稳定和提升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变。
其次,品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质量高低最终需要由市场和消费者界定,而品牌恰恰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桥梁,它帮助企业把市场对质量的要求转化为企业可以操作和执行的“标准”,从而使经济的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再次,发展品牌将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质量”概念,将更多“创意”和“文化”的成分引入我国经济,从而从更广泛意义上定义“高质量经济”。传统意义上的质量是一个“垂直比较”概念,就像价格、大小、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纵向比较。而文化、式样、创意等则是“水平比较”概念,如同颜色,没有高低、好坏之别。在“水平比较”的情况下,产品与品牌的差异由于不能直接比较,只与个体的偏好相关,从而降低竞争水平,提升产品或品牌溢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的附加值会更高。
记者: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一个城市的发展史和这个城市自主创新品牌的成长史是重合的。根据您长期对品牌领域的观察,是什么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牌?
符国群:一个城市品牌的多与少、影响力的大小,首先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其次与该城市领导者和企业家的理念及对品牌的重视程度有关。同一城市的企业之间有相互带动和传递效应,品牌领域也不例外。
记者:这次品博会的举办地在上海,上海有很多民族品牌。这座城市的品牌发展有什么特色?
符国群:上海国企和外企较多,“老字号”也较多;上海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只有与周边地区协作,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可以预料,未来上海将会更多地将长三角地区一些知名品牌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或公司总部吸引过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强上海本地既有品牌,另一方面吸引外地品牌,或许是未来上海可以选择的方向。
记者: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也有众多的“老字号”。如何活化这些“老字号”“老品牌”?
符国群:北京的“老字号”数量在全国最多,像同仁堂、全聚德,通过改制上市,获得了较好发展,但也有很多“老字号”,目前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对这些“老字号”,应分类施策。有的“老字号”,目标是做大做强;有的则是要做到小而美;还有少量“老字号”,代表着北京的记忆,是北京的文化符号,对这些“老字号”则应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对不同类型的“老字号”企业,政府应采用不同的政策。
对“老字号”企业而言,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两者之间的平衡,或者某种度的把握,均与企业所定的目标息息相关。(中国改革报 记者 付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