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进行修订,并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19年本)》),明确了新时期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和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业链,经济活力充分释放,快速从农业国跃升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建立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规模庞大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7.7:47.7:24.6调整至7.2:40.7:52.2,服务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78年 |
27.7 |
47.7 |
24.6 |
1919年 |
7.2 |
40.7 |
52.2 |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一览表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差距较大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重化工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13.9%,服务业结构虚高,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金融和房地产占比过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不足。
《目录(2019年本)》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深耕我国产业发展研究,计划从2019年11月起针对《目录(2019年本)》中鼓励的、限制的、淘汰的产业逐一分析,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积极的政策红利解读和重大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共计28条,相比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的24条增加了4条,新增了高效电能替代技术及设备、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火力发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智慧能源系统四项。调整的四项分别是,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变为单机 60 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调整为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 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很棉线的是,超临界的要求已经成为历史,未来将鼓励超超临界方面的产业建设。分布式供电及并网技术推广应用调整为分布式供电及并网(含微电网)技术推广应用,火力发电脱硝催化剂开发生产调整为火力发电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及低温催化剂开发生产,其中两个新提法关键词分别为微电网和再生及低温催化剂。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认为,新版鼓励类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表明了国家未来在政策、税收方面将要倾斜的方向,企业要深度研究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从而站在产业的高度上调整未来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何为超超临界发电?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电为主,原因是中国的动力煤蕴藏量丰富,但含硫量较高,燃烧时产生大量污染,最典型就是雾霾。但即使有弃煤的观点,期望以天然气取代煤,但最终因成本的问题,最终的出路是如何清洁地使用煤来发电。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最能表现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发展超超临界发电,留意,是两个超。容易让人理解的说法是,“超超临界”意味着火电厂能用最少的煤发出最多的电。
而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外三)就是煤耗全球最低的燃煤电厂,已经掌握了超超临界(Ultra-supercritical)技术,比超临界机组的热效率高出4%,意味着火电厂能用最少的煤发出最多的电。外三提供1度电只需燃烧274克煤,作为对比日本排名第一的矶子电厂新1号机组,每度电需要燃煤304克。
我国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较晚。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国外引进30万千瓦、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第一台超临界机组于1992年6月投产于上海石洞口二厂(2×600MW, 25.4MPa, 541/569℃)。从引进到完全消化吸收,用了近20年时间。国产超临界发电技术从新世纪元年起步,到投入商业化运行,只用了3年时间。而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技术从项目研发到2006年玉环电厂首台机组投运,仅用了4年时间。应当说,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正是发电业和电站装备制造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下,我国发电业及电站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从采用引进技术设计到自主设计,再到完全自主设计,经历了设计国产化、工艺国产化、生产国产化、调试国产化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内主机厂虽然均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技术,但由于引进的技术源头较多,各主机厂及研究院所研究力量和资源比较分散等原因,对于超超临界汽轮机,仅解决了叶片、紧固件等小型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问题。
现在我国煤电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无论容量、参数、效率、煤耗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上具有超超临界机组数量最多、蒸汽参数最高和供电煤耗最低的国家,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也向着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发展。
全世界现在共有150多套煤与生物质混烧发电的实例,其中100套在欧盟国家,他们具有最丰富的生物质混烧发电的经验,40多套在美国,其余在澳大利亚。
智慧能源,未来已来
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归纳为四点:一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二是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三是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的智慧能源电力系统。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认为智慧能源未来已来。智慧能源我们理解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纽带,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能源体系,有智能化、清洁化、去中心化这三个特点。
智慧能源主要有几个要点:第一是对能源系统,包括发电、输配、用户的设备和行为进行全面的感知;第二是广泛的互联;第三是要能够进行智慧的互动;第四是能够进行智慧的协调和协同。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便是要求必须要安全,在这种广泛互联、协同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
2019年11月26日,位于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的朱河城市多功能智慧能源综合体正式投运。这是我省首个变电站、充电站、数据中心站“三站合一”,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的城市能源综合体,将为正定自贸区提供智慧能源服务。朱河城市多功能智慧能源综合体是国家电网系统正在大力推进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综合示范工程,充分吸收了智慧城市理念,筑造了跨行业数字能源信息共享平台、智慧高效能源公共服务平台、综合能源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三个平台”,在传统变电站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站融合及多项社会化服务功能。
该综合体配置有多台服务器,通过综合能源统一应用支撑和管理平台,实时收集电网系统状态、风光发电状态、设备运行状态、环境状态信息,利用“源-网-荷-储”协调优化控制技术,实现多种能源在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多维转换,实现互补协调、优化控制和全景展示,将成为正定自贸区综合能源管理的中心,有效提升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和统筹管控水平。
智慧能源的发展,将能源市场化这一议题呈现出来,这样势必会导致电价的波动,也对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迫使其投入的成本、在行业中获得的利润与电价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电价在智慧能源规模化引入后会有大幅上涨,但若政府适时地提供补贴,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传统企业响应。以德国为例,其在能源领域的转型较早,也使得其电价远高于转型前,因此德国政府也早通过实施对能源密集型的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来稳固能源市场的持续发展。其他部分,例如火力发电,也逐步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革,使得发电系统本身效率提升,同时逐步推进水力、风力、光伏发电,未来将会是以清洁发电系统为主,分布式能源为辅助的能源网。
当前,我国的智慧能源发展体现为“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从不同品类看能源,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传统能源跟新能源的矛盾、集中式能源跟分布式能源的矛盾、一次能源跟二次能源的矛盾、电力能源跟化学能源的矛盾。我国的智慧能源这几年进步很快。但是,大多数的模式只是在原来的系统上加上数字控制,就称“智能化”了。智慧能源不能是简单的加一个数据控制,而要有革命性思考,从体制和机制上打通关键环节,实现跨界融合。
能源和智能化的跨界融合一定要多学科、多产业、立体化实现。一方面,这跟我国的能源体制有关,电力、煤炭、化工等环节彼此独立而且体量很大,一定要看到整个能源系统的全局,跨界实现电、热、化学能源的集成优化。另一方面则是中央和地方的融合,比如去年河北的“煤改气”就是一个教训。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
第一类鼓励类 |
|
四、电力 |
四、电力 |
1、水力发电 |
1、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抽水蓄能电站 |
2、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 |
2、单机 60 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 |
3、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 |
3、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 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 |
4、缺水地区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 |
4、缺水地区单机 60 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 |
5、重要用电负荷中心且天然气充足地区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 |
5、重要用电负荷中心且天然气充足地区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 |
6、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 |
6、30 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 |
7、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发电 |
7、单机 30 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发电 |
8、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 |
8、500 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 |
9、在役发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 |
9、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技术 |
10、电网改造与建设 |
10、电网改造与建设,增量配电网建设 |
11、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 |
11、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 |
12、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
12、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
13、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
13、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
14、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
14、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
15、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 |
15、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 |
16、分布式供电及并网技术推广应用 |
16、分布式供电及并网(含微电网)技术推广应用 |
17、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及复合污染物治理 |
17、燃煤发电机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
18、火力发电脱硝催化剂开发生产 |
18、火力发电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及低温催化剂开发生产 |
19、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
19、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
20、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 |
20、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 |
2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
2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
22、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 |
22、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 |
23、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 |
23、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 |
24、分布式电源 |
24、分布式能源 |
|
25、高效电能替代技术及设备 |
|
26、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 |
|
27、火力发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
|
28、智慧能源系统 |